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抗战期间办学4年多 累计培养学子近2万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9-10-11第A16版 作者:张璐瑶、漆小萍、陈诗诗、刘艳玲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9-10-11 阅读量:

近期,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在韶关乐昌坪石镇被发现。除了天文台,坪石还见证了中大在抗战期间坚持救亡图存、教书育人的故事。

A 抗战期间中大曾迁址粤北坪石

10月8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带队到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旧址调研,先后来到坪石镇三星坪码头、中山大学原校长许崇清及其他师生住所旧址、坪石老街校本部旧址、广同会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

陈春声表示,保护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办学旧址,是对中山大学办学历史的珍惜和追忆,更有助于中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学校将积极参与坪石办学旧址的保护、修复和相关研究工作,支持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之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据介绍,上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蓄意毁坏文教设施,加之中山大学具有“抗日大本营”之称,日机肆意多次定点轰炸中山大学校区。1938年广州沦陷,学校被迫迁移,一迁云南澄江,再迁粤北坪石,三迁粤东梅县、连县,生命财产损失十分严重。中大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最终重返广州。

1940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迁址乐昌坪石镇,形成以坪石为中心,跨越广东、湖南两省办学的局面。

据考证,当时中山大学的总办公厅、研究院、先修班设立在坪石镇上。文学院先在坪石清洞,后迁往铁岭。法学院先在乳源县的武阳司,后迁往车田坝。理学院在坪石矿口,资料记载,建有1座天文台。工学院在坪石的三星坪。医学院在乐昌县城,师范学院在乳源县的管埠。农学院则到了与坪石毗邻的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

B 4年多累计培养学子近2万人

1942年年底,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由初迁云南澄江时的1736人激增到4197人。据统计,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的4年多时间里,累计培养和毕业的学子近2万人。

粤北办学虽然条件艰苦,但中山大学还是吸引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来校任教。如历史学家朱谦之、人类学家杨成志、经济学家王亚南、生物学家蒲蜇龙和音乐家马思聪等。

1944年4月至5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到校访问交流,留下了中山大学各学院进行科学研究的许多珍贵记录。

坪石办学时期,中共粤北省委积极在中大青年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学生运动,鼓励、组织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等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今年6月下旬,广东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坪石一带开始对坪石中山大学等院校抗战办学历史遗址遗迹进行系统发掘、保护和活化利用。10月7日,早前发现的一旧址被确认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9-10/11/content_16_194016.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