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卫健委公布了广东省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10个精准医疗创新平台。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中大五院”)医学影像科、感染科两个专科入选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在全省范围内展现超强专科实力。
学科实力跃升是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大五院在布局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引育、坚持医学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医院学科建设增添不竭动力。在国家、省市多重战略布局下,珠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医疗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谋事必先明势。中大五院已锚定目标:定位于扎根珠海,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门户城市、覆盖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机遇在前,中大五院正以更大视野、前瞻布局、奋力拼搏的姿态谋求跨越式新发展。
实力跃升
瞄准前沿壮大优质学科群
今年初,中大五院获批肝肾肺器官移植资质,开展了珠中江首例肺移植手术。作为外科手术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器官移植术,风险贯穿于手术的全过程。医院只有在重症医学、感染免疫、肝胆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肾内科和呼吸内科等多学科领域均具备超强实力,才能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目前,中大五院已经开展24例器官移植手术。
“瞄准医学发展前沿,中大五院正着力打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和医学影像五大优势学科群。”中大五院副院长夏瑾瑜表示,在当前专科细分化、疾病复杂化的医学背景下,以疾病为中心建立融合性大学科群,一方面可以提高疾病救治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交叉融合中通过优势学科群带动其他学科发展。
以医学影像学科为例,目前该学科群涵盖了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介入医学中心、分子影像中心,为医院各学科开展精准医学、疾病筛查预警、临床诊断等领域均有帮助。
去年,中大五院介入医学及分子影像学团队,从近500例血管畸形临床病例中,发现了血管畸形致病基因,解开了一个家族四代均患遗传疾病的疾病成因。基于这一重大研究发现,今年初,一名多发淋巴管瘤患者慕名而来,通过诊断后确诊为血管畸形疾病,并针对病因进行靶向治疗,让这位患病长达十年之久的患者得以控制病情。
前不久,中大五院曹庆东教授完成的全国首例“单孔充气式纵隔腔镜联合混合现实(MR)影像技术复杂纵隔肿瘤切除术”中,复杂的血管神经丛结构通过造影技术和三维影像重建,不同颜色的血管脉络清晰可见,让医生如同有了一双“透视眼”般轻松摘取隐藏其中的肿瘤。
依托医学影像学的重大科研平台和临床实验基地等,近年来该院引育了一批科研创新人员,其中仅分子影像中心就拥有一支百余人的专职科研队伍,推动学科群科研水平整体提升。今年,中大五院医学影像科和感染病科,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两大领域的学科实力领先珠海乃至珠江西岸地区。
“做精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科、发力新兴学科,中大五院将整合多学科优势,推动这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夏瑾瑜介绍,目前医院正大力建设老年病科、全科医学、风湿免疫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外科等特色专科,积极培育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等新兴学科。“我们希望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机制引领
多学科协作全面提升临床救治力
自2017年7月起,医院力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宫颈癌诊治单病种管理首席专家刘继红教授莅临查房、坐诊。9月17日,中大五院联合珠海各大医疗机构成立了珠海市妇科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
“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的方式,联合各领域权威专家为重病、疑难病的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思路。”刘继红表示,目前平台汇聚了妇科、肿瘤科、内科、放疗科、外科等10余个领域专家,“以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方式,让患者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
让专家大会诊,让患者少跑腿,是践行我国医改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实践。打破科室和医院间的“壁垒”,既是一次医疗质量安全、服务流程、服务效率等全方位的制度重构,也是以机制改革激发优质学科群的革新之路。近年来,中大五院坚持以MDT(多学科会诊)制度推动急危重症治疗,不断提升医院整体临床救治力。
今年7月,医院组织20多个科室,成功抢救了一名从16楼堕落的4岁幼童,孩子出院时健康如常;今年初,一名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脏骤停50分钟后,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该院联合重症医学、心内科、呼吸科等10余个科室综合救治,67小时后患者转危为安;今年4月,重达5斤多的肝部肿瘤让患者病情十分危急,几度想放弃治疗,在医院肝癌MDT团队联合救治下,其体内巨型肿瘤顺利摘除。
从争分夺秒的抢救到协同诊治的复杂病情,中大五院以MDT制度推动学科间融合、协作,为一系列重大疾病救治保驾护航。“从运行机制到组织架构,中大五院已经建立起以MDT制度为核心的‘一站式’多学科诊治模式,推动高水平临床治疗从而造福更多患者。”夏瑾瑜说。
目前,中大五院成立了珠海首个肺结节多学科门诊、原发性肝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以MDT常态化机制推进行的凤凰国际多学科门诊等平台,免去患者在多个科室间来回奔波、反复排队候诊而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依托多学科综合会诊意见做出精准的判断,为患者制定规范且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学科建设为本,制度创新发力。去年,中大五院印发实施了数十份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育、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绩效考核、器官移植、医用耗材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全面引领医院各大学科向更规范、更快速、更有序的道路飞速发展。
再谱新篇
开放融合强化区域医疗辐射力
纵观珠三角发展版图,在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下,一个加速融合的湾区图景已经展开。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沿海经济带省域副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极点,正加快城市能级量级提升增强区域辐射力。
聚焦于医疗领域,与优质医疗资源汇聚的珠江口东岸城市群相比,珠江口西岸还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医疗机构。作为中山大学在珠江口西岸唯一一所直属附属医院,丰富的医教研资源既为中大五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让其迎来挑战:医院应如何发挥优势增强区域医疗辐射力?
因势而动、明势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将贯穿大湾区建设的始终。而临床科研能力也成为衡量医院攻克疑难杂症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为中大五院指明了发展方向:以打造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为动力,建设研究型医院。
这一目标已初见成效。去年,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获批名单,该类项目全国仅6个单位获批,领跑珠中江地区。
今年,中大五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坚的《基于术中HCC和TAFs双靶向成像的精准肝切除手术方法研究》项目,解决肝癌手术中缺乏精准定位病灶及切缘这一临床难题,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大五院引进人才严志祥《基于代谢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解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代谢变化及机制》项目,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数据显示,近3年来,医院各级科研课题立项近30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项,位列全国综合性医院100强。
与此同时,中大五院还创新科研协同创新模式,经广东省科协批准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付小兵院士等专家为荣誉教授;与中山医学院合作共建以临床疾病为中心,构建科研共同体,探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结合新模式,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在专业领域内建立学科联盟,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影像联盟”、落户国家级肺癌防治联盟等组织,以开放协作的姿态拥抱医疗领域新技术、新资源,不断扩大医院优势学科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随着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省分子影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功能与分子影像平台和感染与免疫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将会为一批临床科研人员提供更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数据显示,在今年初公布的第二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名单中,中大五院有10人上榜,居珠中江地区医院入选人数首位。
“我相信再通过几年的奋斗,中大五院聚集的这批医学人才,将会释放他们的潜能,为医院发展带来更大活力和动能。”夏瑾瑜满怀期待地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9/26/content_7823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