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注、低温保存和植入”三个过程,器官血流中断在所难免,必会遭受缺血损伤,影响移植疗效,甚至成为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60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2017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首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破解了器官离体后无法维持活力的技术难题,标志着肝移植从传统的“冷移植”跨入了“热移植”时代。这套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也被誉为“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今,何晓顺的团队在去年4月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肾移植后,未来还会将“无缺血”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心脏、肺脏等器官移植中。
器官离开供血,就会失活甚至坏死,以前的移植技术都是采用冷灌注降温和冷保存的方式来延缓器官活力的丧失。以肝脏移植为例,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获取,须先用0~4℃的器官保存液进行灌注,快速降温,而获取后的器官也必须在器官保存液中保存。这种冷保存的肝脏直到与患者体内的血管重新吻合、恢复血流后,才变得鲜红、温热,慢慢恢复工作。
“全世界的移植中心都按这个模式去做。可在冷灌注冷保存期间,器官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何晓顺说。
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何晓顺最初的出发点是把受损的器官功能在体外用机器修复好,再移植,并就此研制了多器官修复系统,其原理是利用机器代替人体为离体器官供血和供氧,维持离体器官处于正常生理功能。
“经过动物实验发现器官维护效果比预期要好,有些受损明显的器官,经过几小时修复,功能马上改善。”尽管达到了初步的预期,但何晓顺认识到,这只解决了器官移植“三部曲”的中间保存环节,但在前期的器官获取和后期的器官植入方面,冷灌注依然存在。在他心中,移植全过程中一分一秒都不断血才是真正的完美。
何晓顺曾在2015年提出了“无缺血”移植概念,想要打通移植手术前后两个环节,很多人认为他在“异想天开”,这如同在高速公路上不停车就换发动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检验:开启中国器官移植领跑时代
其实,何晓顺早已带着团队在猪、狗等大动物身上进行近百例移植手术,探索过程足足7年。人体的器官只有一套供血系统,如果要实现不中断血流,需要巧妙地利用器官出入血管的天然分支,改建成两套供血系统,这一点和供电系统相似。何晓顺的设想是利用多器官修复系统,通过手术方式创新,另建一套备用的供血系统,实现人体供血和机器供血互相切换。何晓顺团队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不断改进后,最终实现了当初的设想。
2017年7月,何晓顺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纪难题,引起全球学术界的轰动。世界移植协会主席南希建议该技术“向全球其他国家推广,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2017年12月广州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欧洲著名移植中心——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罗伯特·波特为“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点赞,表示“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2018年3月,罗伯特·波特带领团队来到广州,到中山一院学习何晓顺首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中国器官移植学界开始成为“领跑者”。
如今中山一院“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已经完成53例,肝损伤指标下降86.1%,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为0,53例病人中没有一例出现胆道并发症“阿喀琉斯之踵”。何晓顺说,现在的结果让他们确信,这是一个理想的器官移植方式,做下去的信心更足了。
2018年4月26日,何晓顺团队又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术,未来还会将“无缺血”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心脏、肺脏等器官移植中。
信念:器官移植技术绝不能容错
聊起器官移植技术的创新,何晓顺说,这离不开中国器官捐献制度发展的时代背景。而他个人经历也被深深嵌入时代发展中。15岁考上大学的何晓顺,起初对学医感到恐惧甚至排斥,大学二年级后他开始用功,成绩突飞猛进。1988年,何晓顺成为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中国器官移植开拓者黄洁夫,进入了肝移植领域。回想过往学习的经历,何晓顺说,自己幸运地选择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学科。
“我来广州时,面临死亡的病人对肝移植技术有巨大的需求,这个研究方向的责任重大。”何晓顺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处在起步阶段。
何晓顺告诉记者,2006年之后,国家颁布一系列法规,明确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何晓顺也完成了中国首例公民器官捐献的肝移植手术。同样伴随而来的,是器官的短缺,因为器官捐献的体系保障仍在完善中,这项事业也遭到人们的不理解。何晓顺不仅自己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还带领团队跑了近200家基层医院宣传器官捐献,甚至在奔波途中还出过几次车祸。
何晓顺非常珍惜每个器官的价值,这也是他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源。他告诉记者,有些捐献的器官可能已有所损伤,但这些器官非常宝贵,如果再用传统移植模式操作,器官损伤肯定更重,移植疗效更不确定。
“移植手术关乎挽救生命,不能容忍技术上的一点缺陷。”何晓顺说,他希望更多患者受益于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也希望“无缺血”移植技术得到更多的推广应用,发挥更好的效果。
何晓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获得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18次国际移植领域大奖和2017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等。
创新感言
创新只是一个结果,我从医30多年,首先要面对临床需求,解决其中的问题。在器官移植领域,中国在临床上面临着诸如基层医院仍缺乏器官捐献供体维护经验、中国捐献器官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临床需求是创新最好的动力,逼着你要去想办法,最后就发现一些别人没用过但是挺管用的办法。
链接
何晓顺做的1000多例移植手术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国际首例无缺血肝移植、首例无缺血肾移植,国际最高龄多器官移植,国际首例心脏死亡捐献多器官移植,国际首次开展“两供肝三受体”肝脏移植,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国内首例单肝段移植,国内首例公民器官捐献肝移植等。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9-09/12/content_117125_639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