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斗癌医生”王磊走了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6-25 第AA24 版 作者:阳广霞 叶孜文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6-25 阅读量:

逝者王磊 1969———2019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获得者。

长期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病的临床与转化研究,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复杂放射性肠道损伤患者500余例,所带领的放射性肠病诊疗团队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病诊疗中心;原创的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受到医疗界极大关注。曾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岭南名医等称号,2018年入选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6月23日20时40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刻。在逝世的前半个月,王磊刚过了50岁生日。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了20多年的王磊,与自己身体的晚期癌症抗争,仅一年多时间。

病中一年多,他在肿瘤医生和患者的两个角色中,不断切换。在与肿瘤斗争的同时,他依旧出门诊、做科研。“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生前,王磊如是说。

对于未竟的临床、科研工作,王磊都已有嘱咐。学生说,将按照他的遗愿,继续做下去。

近一周一直昏迷不醒

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治医师马腾辉是王磊的学生,他说,近一个星期,王磊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每天都面临死亡,随时都会离开。”但老师的意志很坚强,当大家以为他要熬不住时,他又继续熬过了一段时间。

而这次,他是真的走了。

王磊的家人、老师、同事、学生等,都陪在身边,送他最后一程。

2018年3月中旬,员工体检,王磊肿瘤标志物C E A异常升高,检查结果显示:胰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肝部。因为隐藏深、死亡率高,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时,他才49岁。

2018年4月的第一天,王磊躺在自己最熟悉的无影灯下,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上腹腔空了近半。

在与癌症作战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王磊尝试了各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疗法等。

因为癌性疼痛,王磊承受了巨大的病痛,经常彻夜难眠,使用镇痛药物的剂量也在逐步加大。哪怕是病情稍好的时候,王磊也只能斜坡卧位,不能平躺。“这一年遭受的痛苦,是我这40多年来不曾有的。但再痛苦我感觉都能过去,埋怨和放弃是于事无补的。”生前,王磊如是说。

但这些治疗仍抵挡不住“癌中之王”的进攻,因为肿瘤的全面爆发性进展,他在近期出现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情况,“意识不清,呼吸困难,上了呼吸机。”马腾辉说。

“问诊仔细,和蔼可亲”

81岁的李爱蓉是王磊的河南郑州老乡,退休前是一名妇产科大夫。曾经因为帮助亲戚求诊而与王磊结缘。得知王磊去世的消息,她心里十分难过。“几年前见过他,很阳光,身体也很健康“,李爱蓉惋惜地说,尽职尽责的医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总是会提醒别人注意检查身体、及早发现问题,自己却忙得忽视了健康。

患者李钢超2016年9月因为结肠癌来到中山六院找王磊做手术。他回忆,当时王磊身体很好,每天早上都来查房,检查自己伤口恢复情况。半个月后,李钢超好转出院。2018年10月,他到医院复查时,看到王磊正在查房,但明显瘦了。“看起来很虚弱,很瘦。心中虽有疑惑,但看他忙于工作,也就没有再多问。”得知了王磊去世的消息,李钢超非常难过,“希望他一路走好。”

今年5月王磊出诊时,患者家属呙先生就看出王磊的身体不适,却仍在耐心看诊。呙先生的母亲最终在六院医护人员的救治下恢复了健康。“一位值得大家尊敬的白衣战士离我们而去,他的精神鼓舞着更多的白衣战士为卫生事业、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奋斗。”

上个月,黄军辉曾带儿子求诊王磊。他记得,当时王磊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说话也没有力气,很小声,但问诊的时候却很仔细,人也和蔼可亲。听到王磊去世的消息,黄军辉很是震惊,“没想到那么快,太可惜了。”“像王磊这样的人,有才华,医德又高尚,他走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

“按照老师遗愿,继续做下去”

在肠癌领域,王磊一直是个“冷门”的科学家。他关注的放射性肠炎,是科研人员少触碰的偏门方向,但王磊一做就是10多年。因这一疾病而产生的“天河术”,由王磊独创并命名,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从医20余年,王磊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经他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大部分患的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了4000名,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放射性直肠炎住院病人数国内名列前茅,病人均从国内各省市三甲医院辗转慕名而来,在这里重获健康新生。

生前,王磊直言自己的担忧,虽然目前团队在放射性肠炎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临床团队还比较年轻,仍需指导。只要身体不受影响,他都会参加每周三下午的课题组会,甚至直接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边输液,边听团队成员的汇报。

自知时日不多,王磊也对自己未竟的临床、科研工作,做了多番嘱咐。学生马腾辉也说,将按照老师的遗愿,将放射性肠炎等科研和临床工作继续做下去。

病后一年

●2018年3月,王磊被确诊患“癌中之王”晚期胰腺癌。

●2018年4月,王磊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并主动参与了手术方案的设计。

●2018年6月5日,手术后两个月,王磊站上被称为肿瘤界“奥斯卡”的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讲台,作报告。

●2018年12月,王磊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

●2018年7月,王磊重新回到诊室,给病人看诊。

●2019年5月8日,又是一次课题组会,王磊像往常一样参会。这次,他直接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边输液,边听团队成员汇报。

生命观

人生要有梦想,要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准备,接受最差的结局。给别人做手术,包括我的病情,都是这样的指导原则,我都要考虑最坏的结果。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健康观

坦白说,我几十年来,还是太关注事业。在发现胰腺癌之前的一年,我身体的免疫力已经很差了,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劳累过度,于是每天都运动一两个小时,希望通过运动来提高免疫能力。

学术观

虽然现在身体很虚弱,但有时候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创新并非易事。要围绕这个问题,魂牵梦绕几个月,甚至几年。

我的团队越来越庞大,不能因为我的健康而让整个团队都迷失了方向。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06/25/content_21694.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