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快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用一生时光讲述仁医好故事

稿件来源:【新快报】2019-6-25 第A6、A7版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6-25 阅读量:

篇首语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的凡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的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昨天广州下暴雨,苍天似乎也在为他垂泪:6月23日20时40分左右,与胰腺癌抗争15个月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逝世。这名抗癌斗士停止了呼吸。不久前,他刚刚度过了50岁生日。他曾拼命工作,带领团队创立“天河术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受到业内关注;他在患上重症,自知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仍带病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为国争光。他用一生时光,讲述仁医好故事。

6月2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发布王磊教授讣告,新快报记者获悉,王磊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6月25日(星期二)11时30分在广州殡仪馆银河园白云厅举行。

2018年3月,王磊被确诊患了“癌中之王”胰腺癌晚期。在此之前,他已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了20多年。

他仁心仁术,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长期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取得的成果都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在医教研等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所带领的放射性肠炎诊疗团队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原创的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受到医疗界极大关注。

病中一年多,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同时,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他曾经这样说过。

王磊医生,您一路走好!

“癌中之王”缠上了抗癌专家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死于胰腺癌。王磊是肿瘤专家,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此病有关联。

2017年下半年,王磊常感腰痛,感冒不愈。开始,他以为只是劳累过度,并没有太在意。到了2018年3月,员工体检,王磊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

此时他才49岁,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正做得风生水起,见证着中山六院从创院到顺利走上轨道,放射性肠炎科研正奋力推进,却在这紧要关头面临命运的一个“玩笑”。当夜回到家,王磊紧握妻子的手,妻子感到了他的无力感。

人生面临最大的煎熬。王磊曾想过放弃治疗,但很快调整好了自己。

2018年4月1日,王磊躺在自己最熟悉的无影灯下,接受了十多个小时的手术。他的脾脏、80%胰腺、大部分胃以及控制肠道的神经被大规模切除。尽管手术顺利,但他失去了自主进食的能力,需靠营养针维持生命,气温稍微变化,就会直接扰乱身体的控温调节系统,一向强壮的身躯一夜之间变得羸弱。

轰轰烈烈燃烧生命最后时刻

然而,术后没多久,王磊就重新开始工作,重新扮演好医生、科研人员的角色。

过去15个月以来,王磊以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人生答卷,打动了众多癌症患者和医护人员。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王磊已抗争了15个月;手术后无法自主进食,术后两个月他仍然为患者接诊,羸弱的身躯曾站立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的会场上,向来自全球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份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研究报告……

年轻时曾思考人生的活法,王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宁可轰轰烈烈燃烧3年,也不愿得过且过30年。“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他曾经这样说。

王磊的同事、朋友、亲人,看到了这样一幕幕——

术后两个月,他参加第53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来自全世界近万名肿瘤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而为了参加这次会议,他在病床上躺了10个小时,以储存体力。他提交给大会的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对照研究的成果,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的价值。

前一夜还在吸氧抢救,次日他如常出现在广东科技奖的初审会上,向评审专家阐述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年,他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订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

身兼晚期癌症患者和医者两重角色,他重新出现在诊室,给予同在与癌症抗争的人更多的心理安慰;在每周三下午的医学研讨会上,常可看到他边打点滴边参会的身影。甚至,只要身体允许,他依然会上关键的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两台。病后9个月,他还牵头制订了中国首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

王磊啊王磊,你为啥这么拼命,应该多休息啊!面对这样的关心,王磊总是说:“我操劳惯了,要我躺在床上等着吗?投身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了。”他的妻子也坦言:“一直高节奏运转的人,闲下来对他是折磨。”

王磊拖着病躯践行医学理想的点点滴滴打动了许多医护人员,他的众多学生为此默默铆足劲前行,与老师一起共同推动放射性肠炎科研,践行医者理想。

曾经每天7时前就到办公室

1969年,王磊出生在河南的医学世家,父母与外祖父都是县城颇有名望的医生。他成长的家,与医院手术室距离不到50米。看着作为外科医生的父亲救死扶伤,王磊在内心定下了今后的人生目标。

1987年,王磊报考郑州大学的临床医学系。虽然后来被调剂到了口腔医学专业,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成为外科医生的理想。

1995年年底,王磊与新婚妻子南下广州,先是在暨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普通外科,后来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结直肠外科领域领军人物、中山六院首任院长汪建平的学生。毕业后,他留校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工作。2000年,王磊攻读在职博士。

对科研的追求,让王磊一直处于“知识饥渴”的状态。2001年9月,王磊申请赴世界顶尖的肿瘤医院——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分子病理学系从事消化道肿瘤领域博士后研究。

从美国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后,2007年王磊与30多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栋三四层简陋楼房中驻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

2011年,王磊被提拔为副院长,先后管理过科研、教学、人事、后勤、信息和临床。他坚持每天上午7时到医院,晚上10时回家,周末到外地讲课、交流、开会。科室护士长初丽丽曾问过他一周能回家几次,王磊回答:“不超过两个晚上。”初丽丽说,王磊每天上午7时前必定到办公室,没感受过早高峰的塞车。王磊以身作则,让同事们也不敢对工作有丝毫怠慢。

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评三甲医院,其胃肠肛门外科随后登上国内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领域的领军位置,其他综合学科也蓬勃发展。

过去十多年,王磊坚持“患者至上”的原则,尽管收到致谢无数,但是他的办公室只挂着一幅“上善若水”的书法作品。

多项成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我热爱为病人做手术,一到手术台边就充满了力量。我更热爱科研,生命充满奥秘,外科医学有太多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命运。”王磊曾经这样动情地说。他说这话时,妻子坐在一旁紧握他的手表示,丈夫对医学的执着和激情,几乎到达了“入魔”的境界。

王磊建立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使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以前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一般参照美国NCCN指南,先进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术后不少患者容易出现放射性损伤,生存质量不佳,他成功建立起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美国NCCN指南引用了这项研究成果。

针对已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王磊教授创立了独有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并以中山六院所在的天河区命名为“天河术式”。天河术减少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出现吻合瘘几率,提高生存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王磊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相对冷门的放射性肠炎。盆腔放疗中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高达20%左右,其中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来势汹汹,反复发作,患者备受煎熬,非常痛苦。少数患者会以自杀结束痛苦。

王磊团队总结了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分度治疗方案(即放射性肠炎治疗的三项技术),为这些饱受痛苦的患者破解难题。

工作、妻儿、理想……他有太多放不下

曾经,王磊有太多的“放不下”。

王磊的病房前,曾贴有一张“谢绝探访”的告示——他从不愿意以病人的身份示人,更不愿意向亲友告知病情、展示伤痛。

去年3月,王磊在全国各地的学生获悉老师的病情,纷纷提出探访,有的学生甚至乘飞机、乘高铁来到了医院,王磊当时拒绝了探视,手书下这样一段文字:“我不需要安慰,此刻我不把自己当作病人,我把胰腺癌当作体内的一个朋友,我要重新学习怎么跟它相处。”

王磊曾表示,他知道服用逐渐加码的止痛药,会不断增加对药物的依赖性,最后会因无法止痛而崩溃。他渴望延长放慢这个过程,所以选择以最痛苦的方式——用意志去克服生理上的痛苦。

在王磊确诊患癌之初,医生曾判断王磊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结果王磊与命运抗争了15个月,仍然不断尝试未成熟的胰腺癌晚期治疗方案。王磊曾坦言,这是因为“放不下”。

病房内,王磊曾袒露心迹——过去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把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医学事业上,对妻儿多有亏欠。自从生病后,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身边的一切。他渴望多活一天,多陪伴家人一天,多弥补一分对妻子的亏欠。

过去15个月,王磊的妻子日夜陪伴他。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去公园,一起去买菜,他们手牵手,小心翼翼地感受着点点滴滴的生活日常。这一年多夫妻相处的时间,比之前25年加起来还多。

“放不下”还来自毕生的医学理想。王磊曾坦言,放射性肠炎的科研经历了十多年,团队默默坚守和付出,去年被评为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正在攻关节点上,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病情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进展。“临床这块已经培育成熟,科研这块还需要有积淀的教授去引领。我不希望我一走,学生们会产生情绪波动,影响了研究”。

去世前,王磊曾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对于王磊对妻女的亏欠,妻子说:“他只不过是在这个时代,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声音

“初次认识你是在1995年,你来我们科进修,我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是一个初入腹腔镜领域的小兵,被你的朴实好学打动。在内地县医院工作的共同经历,使我们很快成为朋友。后来你考入大咖汪校长门下,随后留学美国,再作为主要助手之一协助汪校长创立中山六院,事业上学术上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你,不想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王磊教授,愿你一路走好!”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医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华侨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王存川

“愿您的天河术式救治更多的病人,愿您的学生继承您的科研学术,继续探索医学的奥秘,愿您的对抗死亡的坚毅鼓励更多的患者。王磊教授,我们曾经的战友,一路走好,永远怀念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冯霞

原文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1140585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