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上百种讲义在中大展出:跨度几百年,还有老教授手笔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9-5-13 作者:徐静 通讯员/仝广秀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5-14 阅读量:

5月13日,“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帷幕。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新山参加活动。这场为期两个月的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共展出明清以迄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讲义一百余种,可算中山大学的一件文化盛事。在国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系统的讲义展览业并不多见。记者了解到,展览时间为5月13日-7月13日。

本次展出的老讲义按照类型分为六个主题,各个主题也是对展品特色与意义的揭示。

一曰“前代遗珍”,包括明清刊印或手写讲义四种,以及民国时期手写或油印的讲义十余种,纵向地展示讲义这一文献载体的传承和变迁,体现时代风习的演化。

二曰“域外拾零”,有日本的和刻本《四书》讲义,有民国学人赴日本学习工程学的讲义,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宇航员的援华授课讲义。

三曰“师者手笔”,包括全国各大院校与科研机构知名学者的亲笔讲义手稿三十余种。

四曰“生徒钞记”,包括学生笔录的课堂讲义二十余种,讲授者和记录者皆以名家为主,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贺麟《西方哲学史》,以及唐嘉弘记蒙文通、徐中舒,曹翠云记王了一、周祖谟等。

五曰“下庠片羽”,包括中小学各科讲义手稿八种。这一主题还展示了周春健教授曾任中小学教员多年的先父遗留下的若干手泽,以示慎终追远之义。

六曰“油印撷英”,包括刻版油印的讲义十余种,其中不乏精品,如程千帆先生《校雠广义目录编》等。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陈少明教授都将讲义捐赠给博物馆进行展览,冯达文教授的讲义时间跨度更是长达40年。

此次展出的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上课讲义有些特别,是写在商标纸背面,稿中注明1964年两编,当时黄天骥刚刚到中大任职不久。后经黄天骥教授核认,确实为其本人手稿。讲义被人沿正面商标剪成多段。“应该是最初没注意背面的字,后来发现有字后及时停止,使讲义能部分保全。”周春健说。

链接:

关于“习之堂儒学馆”

“习之堂儒学馆”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创办的私人博物馆,兼具儒学文物-文献收藏和家庭-公共儒学普及两大功能,宗旨在于通过实物展示儒学的历史变迁,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儒学馆藏品目前已达两千余种,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等正是馆藏的一大特色。本次展览正是从习之堂所藏近六百种老讲义当中,精选一百余种展出。“很多讲义能从撰写者的笔墨中看出其认真,也能看出他们的淡定从容。”周春健说。

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献不仅仅承载了逝去的历史,更有着学术与情感的双重意义:一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老讲义可补学人正式著述之阙,为近代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材料;二则通过这些工笔书写、反复涂抹的老讲义,足以唤起人们对学术和教育本身的温情与敬意,对于思考今天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颇有启发。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