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五百年前的老讲义你见过吗?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展在中大开展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5-13 作者:贺蓓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05-14 阅读量:

互联网时代,你还能忆起或已泛黄的手写讲义与笔记吗?5月13日上午10时,“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明清以迄建国后的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一百余种。记者获悉,类似老讲义老手稿展览在业界或为首次。

展出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百余种

“讲义”一词,本指“讲解经义之书”,后多指教师授课所编教材。古时授徒,常径以刊印之通行典籍用为讲义。近代以降,因钢笔之发明,而师者多手书之,生徒多笔记之。书写纵慢,态度从容;笔钞劳力,纸墨余香。

晚近廿载至于今日,现代科技一日千里。放眼庠序之中,笔墨书写竟趋罕觏。讲堂之上,师者多幻灯展示,生徒惟手机拍影,便捷固然,却失切磨与温情。

展览前言中,本次展览的创办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如是写道。

在他看来,透过手写的老讲义、老笔记,能看到书写者当初之心境。同时以此思考和呈现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如何展示和转化。周春健认为,不论时代如何更迭,读书学习方式可以变,但传统的手写亦不会过时。“记录、抄写可调动多方感观,加深印象。看到讲稿,宛若可见当时课堂授受之亲切场景,对于今日师与生、教与学有所启迪,对传承和发扬‘一心向学、一心向教’的师风学风都有非常之意义。”

本次展览是从“习之堂儒学馆”所藏近六百种老讲义当中,精选一百余种展出。“习之堂儒学馆”是周春健教授创办的私人博物馆,兼具儒学文物—文献收藏和家庭—公共儒学普及两大功能,宗旨在于通过实物展示儒学的历史变迁,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目前儒学馆藏品已达两千余种,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等正是馆藏的一大特色。

周春健介绍,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献不仅仅承载了逝去的历史,更有着学术与情感的双重意义:一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老讲义可补学人正式著述之阙,为近代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材料;二则通过这些工笔书写、反复涂抹的老讲义,足以唤起人们对学术和教育本身的温情与敬意,对于思考今天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颇有启发。

“潜德幽光,爝火不息”,顺随眼前之流年碎影,感知纸墨书写之温度,品读从前静慢之时光……”记者观察到,本次展览从海报、到说明、到分类等全部呈现均为手写完成。

老讲义按照类型分为六个主题

本次展出的老讲义按照类型分为六个主题,各个主题也是对展品特色与意义的揭示。

一曰“前代遗珍”,包括明清刊印或手写讲义四种,以及民国时期手写或油印的讲义十余种,纵向地展示讲义这一文献载体的传承和变迁,体现时代风习的演化。

二曰“域外拾零”,有日本的和刻本《四书》讲义,有民国学人赴日本学习工程学的讲义,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宇航员的援华授课讲义。

三曰“师者手笔”,包括全国各大院校与科研机构知名学者的亲笔讲义手稿三十余种。一百余种讲义涉及全国30多所高校。比如中大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戏曲史》讲稿写在商标纸上,辗转得以存藏展示。

四曰“生徒钞记”,包括学生笔录的课堂讲义二十余种,讲授者和记录者皆以名家为主,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贺麟《西方哲学史》,记录者本人亦多为学界名家,如唐嘉弘记蒙文通、徐中舒,曹翠云记王了一、周祖谟等。

五曰“下庠片羽”,包括中小学各科讲义手稿八种。尤以中山大学幼儿园早年教案数册,为可遇而不可求。这一主题还展示了周春健教授曾任中小学教员多年的先父遗留下的若干手泽,以示慎终追远之义。

六曰“油印撷英”,包括刻版油印的讲义十余种,其中不乏精品,如程千帆先生《校雠广义目录编》等。又每份讲义皆有使用者手写笔记批注,其时上课之情境,历历如在目前焉。

本次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展览将从5月13日持续到7月13日。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190513160718.html?layer=4&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