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从珠海、中山、佛山到广州,跨越120公里,一场护送“心脏”的生命接力行动,牵动了四个城市的人。
这颗心脏,从珠海的一位脑死亡捐献者身上,被成功移植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患者钟敏(化名)身上。
全程,器官移植的医生往返奔波取供体并进行移植手术,四座城市的交警,也在为心脏的运送开道,让这场关乎生命的接力行动,变得更为顺畅而温暖。
一条来自心源的消息
30分钟内医院要决定是否接收
29日7:4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医师陶俊的工作手机,收到了一条信息,来自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
信息显示,位于珠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一位36岁患者,已经脑死亡。他的家属决定捐献他的心脏以及其他多个器官。通过器官配型后,正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等待器官移植的钟敏,最“适合”使用这颗心脏。30分钟内,医院要决定,是否接收。
陶俊迅速把消息传递到了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手上。随后,他们快速确认,要接收这颗120公里开外的心脏。
为了这颗心脏,55岁的钟敏已经等了3周。
郑俊猛介绍,钟敏在1个多月前突然晕倒意识丧失,随后确诊为致心率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因为反复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她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在心脏装了ICD双腔起搏器。此后,钟敏还是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平均每天发作2- 3次,起搏器每次都需要放电,不到1个月起搏器电池电量就用完了。
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后,该院心内科王景峰教授团队为钟敏更换了起搏器,随后转到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治疗,近半个月钟敏没再有过心律失常发作。
但让人担心的是,一旦她再次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起搏器超过负荷,依旧存在心脏骤停乃至死亡的风险。
经过多方面评估,郑俊猛认为,心脏移植是钟敏的唯一出路,经得这一家人的同意,郑俊猛立即为她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心脏移植等待登记,寻找最合适的心脏。
3周,对需要心源的患者而言,已属幸运,“很多人可能等待几年,都等不来合适的心脏。”陶俊说。
医生赴珠海做手术
供体“心脏质量很好”
9点多,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从广州乘救护车出发,赶赴珠海。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他对心脏再次评估。15:30,他开始操作手术,将心脏从供体身上取出。手术持续了约40分钟。完成手术的郑俊猛对记者表示,“心脏质量很好。”
走出手术室的郑俊猛,手上提着一个箱子,里面装着的就是待移植的心脏。为了让心脏“保鲜”,医生会在心脏内灌注心肌保护液,箱子里也装上了冰水。
郑俊猛介绍,心脏离体后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6-8小时,因此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要求是最为苛刻的。即使在可耐受的时间范围内,缺血时间越长,器官的质量及器官接受者的预计术后效果越差。因此,越早让这些器官进入受体,移植效果就会越好。
这让接下来的120公里路程,显得尤为重要。
四个城市交警的“接力”
确保“生命通道”畅行
16:20,心脏护送的“生命之路”开始了,不同城市的交警开始为护送接力。
“12:50分左右,医院发了一个函,请求广州交警协助。我们接到求助函之后,马上与省交管局取得联系。因为广州交警负责的是广州辖区的工作,还需要珠海、中山、佛山三地交警一起配合。”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温警官向南都记者介绍。
珠海交警从下午1时开始,就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外等待,救护车驶出医院后,交警部门的开道车拉起了警笛,也有交警驾驶着摩托车,在道路两旁进行清障,确保行驶过程的顺畅。
这场“接力”的第一棒,非常顺利,从中大五院到“珠海北大门”金鼎检查站,所有路口都是绿灯放行,全程车速都非常快。
珠海交警信控组余警官介绍,他们在前期就把各个路口所有的信号联网进行调整,保证每一个路口的信号都能在后台控制。由于路程涉及香洲大队、金唐大队等,交警部门迅速协调各大队,加派巡逻车和摩托车,确保救护车的通行效率。
从珠海到中山,“接力”进入第二棒。刚刚驶入中山境内,一辆中山交警的开道车就拉起了警笛。虽然高速公路上车流较大,不少路段都出现了拥堵,但听到警笛声后,沿途的司机也迅速避让。
救护车随后进入佛山,再驶入广州,这场“接力”传递到了第四棒。17:38,广州交警智慧交通指挥中心的监控屏幕上远远闪烁出红蓝相间的救护车警示灯光,救护车与护送的交警车辆到达约定地点,与等候的执勤警车无缝接上。
与时间的竞赛遇上广州小周末提早到来的晚高峰,记者在收费站旁看见了感人的一幕:20余位交警、道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齐齐地站在道路两侧,为救护车开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每一个路口,执勤交警都拦停了行人、车辆,确保救护车一路顺畅。
“我们事先通过媒体及自媒体呼吁社会群众注意避让救护车。为了对路况进行预判,我们派警车提前走需要经过的路段,在交通节点、拥堵点安排警力,考虑到晚高峰,按照过往经验,我们会在路段外围管控车流,同时安排拖车,如有事故或坏车等情况,可以及时处理。”温警官向南都记者透露事前部署。
从广珠西线高速(南丫收费站)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10多公里的路程,在高德地图上规划的最快行驶路线需近30分钟,但最终只走了12分钟。
温警官介绍,所有广州的信号灯都是联网的,如救护车往北走时,北行的绿灯维持时间就拉长一点,别的方向绿灯时间就短一点,往北走的方向就很顺畅。“我们一直与随车医生保持联系,时刻掌握着救护车的情况。我们预判,车队从当前红绿灯到下一个红绿灯需要多少时间,提前在将要通过的路口放绿灯,通过调整沿线的绿信比,让车队走到哪里都是绿灯,一路畅行。这样既能尽可能地不影响其他市民的出行,又保证救护车能最快到达。”他表示,同时也要感谢路上的车辆,一直让行救护车。
行驶途中,郑俊猛的电话几乎没有断过,所有人都关心着这场“接力”。
一个半小时后的17:50,救护车终于驶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郑俊猛和张汝祥护士抬着装着心脏的箱子,快步进入手术室,开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沿途,导航软件均显示,前方有数个堵点,但这一个半小时的“生命通道”,救护车最高时速达到140公里,全程没有一处停车,格外顺畅。
“等到供体非常幸运,
他的心脏永远陪伴着受者”
让人意外的是,此刻已被推进手术室的钟敏,并不知道自己要进行的是一个心脏移植手术。
下午5时,记者在家属等待区见到了钟敏的女儿园园(化名)。“妈妈人比较胆小,自从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都不敢独处,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开着灯。”园园说,至今妈妈都不知道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家里人都是瞒着她的,只是说做个微创手术。”
病魔给了这个家庭重大的打击,印象中母亲总是那个勤快的妇女。当发现身体不太好的时候,家人就叫钟敏不要出去工作了,但她在家待不住,说挣不了钱。平时她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忙着家务。园园压抑不住自己的眼泪,“今早全家人都赶来了,现在情绪比较激动,很感激,能为妈妈延续生命。她还比较年轻,不想放弃。”
“感谢广大群众为我们让路,也很感激交警、医院的努力。”园园感叹,“等了几个星期,一直担心等不到心脏。虽然在医院有药物可以控制,妈妈没有发病,但身体很虚弱。现在终于等到供体了,感觉非常幸运。”
“特别感谢伟大的捐献者做出的伟大决定,虽然捐献者本人走了,但他的心脏永远陪伴着受者。”陶俊如是说。
接力护“心”
7:40
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发来消息,已为患者钟敏(化名)匹配了一颗合适的心脏。
9点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从广州出发,赶赴珠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准备进行供体心脏获取手术。
15:30
郑俊猛开始手术,将心脏从供体身上取出。
16:20
供体心脏取出,被送上救护车,心脏护送的“生命之路”开始。
16:20-17:50
四个城市的交警部门“接力”护送心脏,为这120公里开路。
17:50
供体心脏被护送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
17:51
供体心脏被送入手术室,心脏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23:25
手术正式结束。
六问心脏捐献与移植
天气影响直升机起降
交警开路确保“生命通道”畅行
器官移植手术被称为“外科手术王国皇冠上的明珠”,而心脏移植又是单个器官移植中最难的技术之一。
2015年,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1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5.8万个,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今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得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心脏移植与肺脏移植执业资格,成为广东省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的两家医院之一。
1 心脏转运可否采用直升机?
2018年2月,重症女孩从阳江被转运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历时一小时,搭载她的不是救护车,而是一架直升机。这次转运也曾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此次心脏转运没有采用直升机?陶俊医师介绍,直升机受天气影响大,昨日下午有暴雨,可能导致能见度低,影响起降过程,对心脏转运非常不利,且直升机转运花费比较高,患者难以承受。
此外,此次心脏转运,已发动交警等开路,让转运的时间更为可控,在陆地转运时长为一个半小时,并不比直升机花费时间长很多。
2 36岁捐献者的心脏移植到55岁患者身上,会让她变得更“年轻”吗?
陶俊介绍,心脏的供体更年轻,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功能也相对更好,会让受体的恢复更为迅速。
3 捐献与移植手术为何不能在同一城市进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介绍,目前有规定,供体取出的手术必须在供体所在的城市进行,且此次捐献者,捐献的并非只有心脏,还有其他器官,多个器官团队会先后在珠海获取器官。
此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并没有心脏移植的资质,因此,此次供体取出和移植的两个手术,必须在两个城市分开进行。
4 心脏移植患者生存率是多少?
郑俊猛介绍,心脏移植者的1年生存率约为90%,5年生存率约70%,10年生存率约为50%。“随着时间的逐渐推延,心脏也会有慢性排斥,冠状动脉内膜会存在问题。且如果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小问题,累加起来就可能有更大的问题了。”
5 心脏移植后,还需跨过哪些关?
郑俊猛介绍,患者在移植后,还需要度过术后出血关、术后心功能不全关、急性排斥关、感染关等才能安然活着。移植的心脏重新发生心衰的风险不高。如果移植失败,理论上患者都可以重新移植。
6 为何捐献的心源存在浪费?
此前,南都记者采访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时了解到,目前,能同时做心、肝、肾、肺移植的医院,全国还不到20家。去年,中国做了487例心脏移植,403例肺移植手术,但这些器官的捐献数量大于实际移植例数,心源和肺源都存在浪费。
为何心脏捐献来源存在浪费?郑俊猛主任介绍,这是由多个因素所致。首先捐献者脑死亡时,身体会爆发“儿茶酚胺风暴”,也就是身体会分泌大量的激素,令心脏收缩增强,以应付突发情况。而时间长了,心脏就容易耗竭,进而严重受损。这种状态下,如果重症监护室的医生能处理得当,心脏会慢慢康复。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供体的维护水平并不高。
其次,普通群众乃至心内科医生,对心脏移植了解不充分、不正确,导致适合心脏移植的病人最终接受心脏移植的数量低,“可能出现有心脏时没病人,有病人时没心脏的情况。”
此外,心脏移植也存在地域的限制,“心脏捐出来后最好在6小时內安好,所以受体不适合从太远的地方获取心脏。”
5.5小时 移植手术成功
昨日23:2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传来最新消息:心脏移植手术成功,120公里“接力”运送的心脏被顺利移植到钟敏体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介绍,供体心脏送达手术室时,钟敏早已麻醉好,他立即开始进行移植手术。20:00,心脏各部位已连接好,重新跳动,体外循环机器辅助了60分钟后停机,心脏能够自己跳动负担全身泵血功能,表现良好。在缝合好伤口后,患者已在23:25结束手术,并送至IC U,“患者全身循环良好。”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9-03/30/content_10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