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白衣女神养成记”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2019-03-08第A10版 作者:符畅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9-03-08 阅读量: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一场特殊的庆祝晚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演。舞台上的表演者不是别人,正是医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她们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或登台大方“秀”才艺,或通过访谈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赢得阵阵掌声。

她们中,有深耕临床医疗28年的儿科医师,有打破“糖尿病终身无法逆转”论调的内分泌科教授,也有跨越万里传授广东技术的援疆医生……

蒋小云 深耕儿科28载,既是好医生也是好老师

28年如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科医学学组副组长蒋小云专注儿科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儿童肾脏病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儿童IgA肾病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2017年,蒋小云勇挑重担,前往甘孜藏区(稻城)义诊。2018年前往云南德宏州、凤庆等地区进行帮扶。帮扶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医疗条件差,但是蒋小云与队员们迎难而上,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门诊带教、培训讲座等方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了学科前沿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圆满完成了帮扶任务。

多年从事在教育一线,蒋小云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工作,统筹基地培训工作,促进培训质量的改进,构建了“三结合、二切入”为特色的中山大学《儿科学》课程,该课程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李延兵 打破“糖尿病无法逆转”论调,改写我国指南

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一条升阶治疗的“单行线”:从单药起始,随着血糖升高逐渐增加药物,胰岛素成为治疗的“末端”。

“2型糖尿病是否具有可逆转性?”带着这个疑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李延兵率团队自2001年起展开了探索。通过对入选的138名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团队发现,接近一半患者出现了病情缓解期。“这些病人当时的血糖很高,平均糖化是10。在两周的强化治疗停止后,再单纯控制他们的饮食和运动,三个月后,有70%的病人不用药;一年后,有46%的病人不用药;两年后,这个数字是42%。”李延兵说。这项探索性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打破了“糖尿病终生无法逆转”的悲观论调。

那么,这种可逆是胰岛素造成的,还是任何降糖治疗都能达到同等效果?李延兵对此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的逆转比率(指一年后不用药)发现,前者可达到一半,而后者只能达到1/4。该成果200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同时也被我国指南及国外专家共识多次引用,我国指南还将短程强化治疗列为新诊断患者的标准化优化管理方案。迄今,国内外千余家医疗机构争相仿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道路初具雏形。

陈敏英 主动到最需要ICU的南疆去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敏英随公益团队曾到过一次喀什。为期一周的义诊让她感觉到,当地对医疗的需求很大。于是,2018年3月,她主动请缨,作为广东省第八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成员,再次前往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启了为期近一年的援疆之路。

“受地理环境、交通等限制,南疆地区的病人很难转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承担了大部分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这些病人被送来时,往往已经出现休克、感染、器官损伤等症状,这让我感觉到,ICU是最需要的。”陈敏英说。

“挽救病人生命,能救一点是一点;培养当地医生技能,能帮一个是一个。”抱着这样的态度,陈敏英随时处于应急备战状态,不论何时,只要接到任务,她都二话不说,立刻赶到病房参加抢救工作。

2018年6月,维吾尔族患者图某因严重多发伤收住于岳普湖县医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脾破裂、胰腺损伤、胃破裂、膈肌破裂、肺损伤、血气胸等。当时患者病情危重,命悬一线,当地县医院条件有限,患者病情也限制转诊,陈敏英接到求助后,不顾周末休息,立即随救护车赶往县医院组织抢救,调整治疗方案,指导多学科联合抢救并实施手术。

而术后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命体征极度不平稳,陈敏英一直在县医院形影不离地守护了40余个小时,才使得患者病情稍显平稳,后患者转至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多天后终于康复出院。

平时,除了提升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以外,陈敏英还致力于提高年轻医生的科研能力。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她带领医生进行床旁超声监测,并将技术传承下来;她还组织定期的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组织医生文献阅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方法传授给当地医务工作者。

何勉 奔走呼吁宫颈癌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

“其实,和女性相关的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筛查或定期体检发现的。我希望呼吁,不管女性年龄大小,定期体检都非常重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何勉说。从业三十年来,她救治过数千名妇产科恶性肿瘤患者,主持过百例妇产科危重患者手术抢救,她深知早期筛查对女性健康的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的老教授就先行先试,对细胞学筛查宫颈癌进行了探索,最初采用的是巴氏涂片,后来又在省内推广阴道镜检查。到90年代,何勉毅然接下了这根“接力棒”,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先后组织多届省级和国家级“宫颈病变规范化诊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推广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并率先向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推广宫颈癌的早筛早治技术。

“宫颈癌只要早期处理好,后期问题就不大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不论是细胞学还是阴道镜检查,辨别率和筛查效率都越来越高。”她说。

肖英莲 改变中国胃食管返流病的诊疗策略

今年刚满39岁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肖英莲,从本科、硕士、博士,再到入职工作,她始终和中山医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她的丈夫也是医院心脏外科的一名医生。

在专业领域上,肖英莲是一名妥妥的“学霸”,她主要专注研究神经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及功能性胃肠病。“针对胃食管返流病,以往西方的治疗方式是先用药,再作进一步检查。但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发的中国,如果不先做胃镜,大概500个患者中,会有4个上消化道肿瘤病人漏诊。因此,我们提出先做胃镜检查的方法,改变了中国胃食管返流病的诊疗策略,被编写进《2014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她说。

同时,她还率先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设备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并建立该设备的正常值,成为国内使用该设备的参考,目前已完成超过1000例检查。此外,她还率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性使用食管3D高分辨率测压设备,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交界处生理解剖结构,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率,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提供病因诊断。该成果获得国际关注,她也受邀参与了多个国际共识的制定。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9-03/08/content_28407.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