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至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近60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讨论共分四场,学者们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传统戏剧、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播等多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2006年率先设立了国内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生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中心还建立非遗研究网站,并提供期刊《文化遗产》作为学术发表平台,每年推出蓝皮书《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目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全国14所高校建立了工作站,未来还将与有兴趣的高校成立非遗学科联盟,以此推动非遗工作。
过去十年中,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共培养了3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研究、保护、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骨干力量。
会议期间,30多名已毕业的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研究生重返母校并参加研讨会,在大会上分享了各自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经验。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在会上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的倡议。他指出,现在大部分非遗研究专家依然分散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学科,希望未来能将有志于此的学者聚到一起,系统地进行非遗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并努力推动教育部建立健全非遗学科,提供稳定持久的经费、人员等支持。
专家认为,下一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应专注于三个方面:平衡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非遗保护工作发展不均的状况;保护、发挥在粤工作定居的他省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全省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评估机制,避免保护单位不积极、传承人领了资金不作为的状况。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12/05/content_7767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