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着手构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如何改革创新?12月18日,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举行“2018教育年会暨广东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致敬分享会”,揭晓了2018年广东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与会者就教育创新优秀案例进行了剖析分享。
广东省教育厅原厅长罗伟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都报系总裁任天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南都教育联盟理事长梅志清出席了活动。
发挥媒体智库服务作用 助力广东教育改革创新
今年初,南方都市报正式成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提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宣告向智库媒体转型之路开启。梅志清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南都教育联盟承载着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教育领域的课题研究,秉持传播、评价、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连接政府、学校、协会、企业等各界,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连接功能,充分发挥媒体的决策参考、智库服务作用,引导舆论,营造氛围,助力广东教育改革创新。
对于会上发布的广东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梅志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表彰传播这些宝贵的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的创新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将更多创新成果成功推广出去,将广东教育的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彰显,在全社会营造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良好氛围。”
十大优秀案例具备代表性、创新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今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南都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媒体的评价功能,首次面向广东省内普通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开展了2018年广东教育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教育部门的官方推荐、联盟成员单位自荐、社会征集,选出了44个教育创新案例,参评案例覆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校治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等方面,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来自政府、协会、学界的专家对参评案例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选出广东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这十大案例具备“代表性”、“创新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既有利用“科技+教育”的手段实现教学评价,也有薄弱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治理;既有利用传统文化,创新课程体系,也有实现教育上的精准扶贫,解决学生教育的同时也打通就业渠道;既有聚焦当下热点,探索实现教学体制机制改革,也有协同育人,创新模式培养综合发展人才。
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包容失败和失误
“用媒体的影响力来评选教育创新优秀案例,这对教育改革创新尤为重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中也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本次教育创新优秀案例评选的评委之一,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认为,教育界应该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目前,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通过创新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的新型人才;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
同时,吴颖民认为,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关键要有变革的意愿,变革课程、变革管理、变革评价、变革对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的看法,这样的话,很多地方是可以创新的。”
“我们鼓励创新的同时,要包容失败和失误。”吴颖民希望,社会要为创新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如果没有一个更包容的社会氛围,也不可能产生更多的创新。
现场
教育创新“独家经验”分享:
大数据治校、跨学科育才……
广东教育创新十大案例都有哪些精髓?在十大优秀案例的颁奖环节,案例团队代表轮流上台分享。在三分钟的时间里,用最精彩的语言、最有力的数据、最深厚的感情讲述了案例的提出、实施过程及成效。
教师培养从细节入手打开教师发展瓶颈
打响头炮的是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他讲述的案例是由该局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打造的《“优课解码”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一上场,张伟春便抛出了问题:我们调查了150名老师,问他们“在对口帮扶里,你最喜欢什么?”调查结果是:最怕的就是评别人的课,很喜欢听别人的课和专家的报告。由此,他抓住了痛点,从小切口切入,用大数据解决评课难题。他引用了杨绛的话“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来说明评课不需要评整节课,只要评一个片段即可,同时一定要用原理分析,说话一定要有顺序,才能够对别人有帮助。
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打通就业渠道
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渠道?获奖优秀案例中不乏好的经验。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关于《新闻人才培养“六结合”模式创建与实践》案例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他表示,“我们的‘六结合’像一个酿造蜂蜜的蜂巢,采着百花酿成蜜;我们的‘六结合’也像一个创造新业绩的加速器,促进人才快成长。”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林镜亮在分享该校案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培养“三创”拔尖人才》时表示,这些年来,学校在培养体系、培养计划、培养内容、手段和方式上都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林镜亮用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成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校参加创业的在校生已超过250个团队,单在大学城校区,每年学生创业的团队所产生的价值、产值就超过10亿元,拿到融资的项目超过30个,注册的公司超过80个。
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永亮在分享该校《基于“三本位”理念,协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案例时也提到,学校在各类人才培养上,以校企合作为特色,如和温氏食品集团合作,成立温氏班,通过“五个协同”,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在校企共育人才方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院长刘惠坚在分享该校《新形态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模式创新》案例中,也秀出数据: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学生毕业前通过企业的公开竞聘,成功获取各类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的分别达到了61%和71%,其中2017届的11名同学和2018届的20名同学竞聘所获得的工作岗位月薪超过万元,初步实现了创办人提出的“万元月薪,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目标要求”。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华利在分享《广东工业大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案例时介绍了该校大力推进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毕业生非常受企业欢迎,尤其是粤港机器人学院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从一年级开始就跨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每个学生要完成其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原专业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学生还要完成跨专业的项目课程,了解到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整个课程体系我们是按照新工科的需求来进行打造的。”
教学创新有课程改革,也有研学行活动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的获奖案例是《基于学校系统变革的卓越治理》,这也是本次申报案例中唯一利用大数据管理学校的案例。校长王春平分享了经验,他指出,学校主张大道至简,建立简单、友善、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尊严,所以注重流程的重构与再造、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也获得评委一致肯定。副校长刘庆兵一句话概括了项目的深意———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经过十二年的实践,我们建立了‘全人课程’体系。它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开凿自然生命、扩展社会生命、塑造精神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上立意。学校基于这一立意,将外在的给定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小学的《广府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案例,也是一大特色课程建设,校长叶丽诗称,其手段和着力点就是通过文化传承的内容创新、活动的融合创新、实践的方式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外焕发生机,让孩子们在玩中感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而华师附中案例《文学巡礼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则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有质量地行走,让学生在研学中伙伴学习、集体阅读和写作。
声音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党委原副书记李萍:最根本的创新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品格的人才
“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出炉并在12月18日宣布,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次内容非常丰富,它是广东教育界同仁、师生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勇于创新品质的集体亮相和表现。”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党委原副书记李萍说,十大优秀案例中让她印象特别深的是基础教育的几个项目。比如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教育”案例,“‘全人教育’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自己也有一些研究心得。我感觉到,教育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让千差万别、不可替代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光发亮。他们的生命发光发亮了,教育的创新就真正有了更大的成效”。
谈及对广东高校创新方面的思考,李萍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创新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品格的人才,对大学来说,这个创新比我们所有的创新包括物的创新,都更加基础和更加根本。”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十大优秀案例都有自觉追求创新的精神品质
谈及广东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时,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表示,这十个案例所展示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这个精神品质可以理解为:首先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崇高的使命、一种在新时代积极有为的崇高使命,这是十个创新案例的共同精神特征;其次,这十个案例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们所认可的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在于它们在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教育改革发展手段的先进性以及对教育发展时代把握的敏锐性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创新力。“我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的精神品质,一个是他们在创新方面的自觉的追求,成就了南都教育联盟此次评选出的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要改变“创新高不可攀”的观念
“创新实际上并不是高不可攀。”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指出,像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从治理的角度去谈管理创新,像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就是一个校本课程的创新。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改变“创新高不可攀、创新不是基层的事情”的观念。此外,吴颖民还强调,“学校一定要想,我要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想得深,我相信创新一定会出现。”吴颖民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案例举例,该校明确要培养企业欢迎的人,从这个点出发,寻求与企业的紧密互动,也因此培养的人才深受欢迎。
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互联网+时代,连接就是创新
“我对创新的理解就是两个字:连接。”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指出,《“优课解码”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这个项目并非只有天河区教育局参与,还有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电大、清远市教育局、湛江市教育局、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等。张伟春认为,把不同的人联合在一起,发挥每个人的所长,就能够实现跨界。“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很多便捷,也带出更多‘创新’可以连接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人连接在一起,把老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把人和机器连接在一起、把互联网和中国传统文化连接在一起,我想这就是创新。”
一起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肖盾:任何科技本质上都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
“教育行业,不管是校长培养还是教师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培养,最终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科技加上教育也无非是这样一件事情。”一起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肖盾认为,不管科技发生什么变化,不管是硬件、软件、人工智能技术,还是VR、AR、区块链技术等,最后本质上都是手段,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出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更优秀的、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自己的信仰、特长兴趣的人才。
名单
2018广东
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优课解码”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天河区教育局、广州市电大、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清远市教育局、湛江市教育局、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新闻人才培养“六结合”模式创建与实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三创”拔尖人才(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三本位”理念,协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
●新形态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模式创新(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
●文学巡礼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广府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基于学校系统变革的卓越治理(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
●“全人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12/20/content_64125.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