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并以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
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制度构建
以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为导向,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纵向坐标中,可以深化对其历史方位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可以深化对其理论定位的认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深化对其实践方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三个重要向度。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向度
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之前,人类社会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演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恩格斯称之为又一次哥白尼式的伟大发现。这个伟大发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并以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区分为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基础,由此,产生了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这一遏制人的发展的普遍现象。回归人的本质力量是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由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大坐标系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要命题。
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大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是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和几千年积淀的小农意识。确立生产力标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成为“为了人民”的首要前提。这个认识和实践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没有变”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做出了合理性论证。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就没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从这一点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保障,前者是后者的价值指导和目标归宿。
其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重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丰富和发展的进程。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基础问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实践奠定物质基础,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提供实践方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推动了重点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向度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游戏规则,一定的制度将一定的利益关系固定下来并服务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解放全人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构建前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最根本特征。这个论断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成功密码。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其次,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主要方式。这些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类型政治主体的协商体系,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层次性和制度化。
再次,以制度构建为着力点,保证发展成果共享。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完善制度构建。生产更多更好物质精神产品,需要构建产品产出激励制度;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需要完善分配制度;保证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需要完善教育优先发展制度。完善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
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支撑着共享发展,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落实。
首先,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物质精神产品。从重点发展到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顺势升级的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的都是全面发展思想。全面发展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全面发展是社会要素的均衡发展,也是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是提供可以满足需要的综合产品。
其次,以质量发展为导向,为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提供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质量取向是对粗放型发展的校正。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对消费品质的要求一直没有间断过,对高质量产品品质的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好品牌代表着高质量。品牌又需要创新。我国开放发展的进程走过了三来一补、品牌引进等阶段。当物质精神产品像中国菜一样成为舌尖上的自信时,高质量的满足就基本达到了。
再次,以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为导向,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人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本身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将个性自由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目标,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可以出彩的机会。处于生存状态,人的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劳动权的实现,所以就业成为聚焦点。处于富裕状态,人的发展的需要主要是进步,教育和创造成为聚焦点。以出彩为标识的价值体验就是新时代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营造出彩舞台和环境是发展的新职责。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价值导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一致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8-11/05/content_101961_557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