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教育报】中大:创新成果驱动地方产业“换挡”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11-8 第02版 作者:刘盾 余闯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8-11-08 阅读量:

近日,中山大学苏薇薇团队研发的广东道地中药材红珠胶囊成果,以2000万元的价格实现转化。经过18年耕耘,苏薇薇团队产学研取得累累硕果,至今已有55件中国发明专利、6件国际专利。

近年来,中山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用“创新星火”驱动地方产业升级。

为充分激发原始创新活力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帮企业攻破“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自2006年起,学校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70%奖励给科研团队。

制度通畅了,创新活力和科研人员积极性“水涨船高”。广东某水库大肠杆菌断断续续超标,当地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苦寻污染源无果。中山大学教授邓孺孺率队利用水质遥感监测系统,检测出水库坝首的山沟里藏着20多个无证养鸭场,向水库排放鸭粪等污染物,问题顺利解决。

在中科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看来,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顶天”是要探索前沿知识,进一步增强引领式创新能力,解决源头创新问题,产出原创成果;“立地”则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上,为广东、国家和时代作贡献。

二十年磨一剑。邓孺孺团队研发的遥感模型、监测系统犹如钥匙,从浩繁复杂的卫星遥感图数据中,破解出水质信息。仅需两万元成本、两个月时间,就能检测东江等大江流水质,还能快速测出水体污染源类型、位置分布和水体污染范围等。

“目前国外的类似技术只能检测水中的叶绿素、溶解性有机物等,而我们可以定量提取有机污染物参数,检测污染源。”让邓孺孺感到自豪的是,他率队研发的遥感模型、监测系统等技术已是国际领先。现今,邓孺孺团队不但在广东省水利厅指导下同步、定期监测省内大中型河流、水库水质,而且浙江等多地水利、环保部门也上门寻求技术支持。

中大不但大力弘扬“科研拓荒牛”精神,而且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该校科学研究院集中力量为广大科研人员出谋划策、做好服务,每年自筹1000多万元经费,培育有产业化前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扶上马送一程。

中大深圳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谭晓军牵头的动力电池系统项目,应用前景广阔。在其基础研究任务完成后,学校自筹经费培育该项目。如今,项目融来1000多万元社会资金,从“金点子”到产业化跑出了加速度。

多年来,中大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建了9个地方研究院,每年有大量科技成果在此转化。2017年以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数达1600余项,经费总额3.6亿元。

化橘红项目正是中大成果转化的典型。在苏薇薇团队智力扶持下,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小巨人”,集种植加工、片剂生产、研究销售于一体。产业发展引导当地农户踏上康庄大道,如今化州化橘红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干果价格涨至每公斤300多元,6000多家农户和企业受益。

近年来,中大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最强大脑”为支撑,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活水”。10年来,学校投入自有研发经费超过21亿元,与广东企业开展了6800多项技术合作,与企业合作研究成果获得19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08/content_508503.htm?div=-1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