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卜熙:为推动粤港澳青年互动交流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8-11-11 第A03版 作者:沈丛升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11-12 阅读量:

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参观后,总书记同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亲切交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卜熙是青年学生代表之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移动党校”项目和中山大学的党建情况,该项目由中山大学学生主导并自主研发,跨学科融合高科技和传统形式。

接受采访时,卜熙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承担青年应有的责任,为推动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互融互通贡献力量。

自主研发“移动党校”推动党建

“移动党校”是一个新鲜词。在一台红色的移动交互终端前,卜熙向记者演示了“移动党校”的操作。在主持人模式下,卜熙对着该终端屏幕说道:“请介绍党的十九大。”一位真人形象的虚拟讲师回答:“好的,这就为您解答。”随后,屏幕上就弹出与党的十九大相关的知识教授场景。这正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融合的生动写照。

卜熙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主要对接党史等文科资料的收集,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则负责技术研发。“该项目是中山大学党建成效的一个缩影。”卜熙说。

中山大学打造诸多理论骨干社团品牌,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马研班)、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青马工程)等,引领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

“作为中山大学青马工程的一名学员,我更能感受到中山大学是很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从本科就一直在中山大学学习生活的他,现在已经进入博士阶段。依托平时的积累,对党建知识普及中存在不足的思考,成为卜熙和小伙伴们开发“移动党校”的创意来源。

依托2017年成立的学生社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会,团队针对党建知识进行研读。同时,中山大学成立红船科技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并最终顺利完成。

卜熙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学生发起主导、跨学科合作,同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融合。“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党员的情况精准定制学习内容,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形象地将理论思想传递给党员群众。”卜熙说。

目前,第一代智能交互终端已经在中山大学全国干部培训中心及深圳市宝安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地。“我们计划集合全国优秀的党建资源,并征集虚拟讲师人物形象,未来在更多基层党组织落地。”

借学生组织平台推动青年互动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粤港澳三地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卜熙将目光投向三地青年的交流互动上。

“中山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高校,我们要更多承担起推动粤港澳三地青年深入交流的使命。”卜熙说,青年人要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是在学术方面有更多的互融。在交流互动中凝聚共识,在汇聚智慧中增进友谊,缩短三地青年的思想距离、心灵距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我希望借助学生组织平台,主动联系香港、澳门的高校学生组织,推动粤港澳青年的互动交流。”卜熙说,今年中山大学将派代表参与澳门大学举办的相关研究生交流活动,实现互访互信,加深交流合作。

“此外,学术交流也是大有可为的舞台。”卜熙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已经开展关于粤港澳学者的学术交流论坛,作为研究生,也应该依托这些论坛,探索举办青年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中山大学研究生会正在举办“知无不研”视频交流活动,该活动以视频交流的方式搭建高校之间的沟通平台。

对话

“目光向下脚踏实地”走向田野进行实践

南方日报: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卜熙: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我最大的感受是,下一个40年,青年要从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变为创造者。上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给祖国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我们这一辈青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

站在40年的历史交汇处,青年更应该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豪地述说一段无悔的青春。

南方日报:你将如何向身边的人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卜熙:作为青年学生代表,我有责任及时传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除了通过专题报告、“三会一课”、专题讨论等方式第一时间传达外,我还将通过团队来进行传递。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希望带动一批同学、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宣传、一起践行。我协助团委老师设计“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吸引了数十名热爱写作的同学进入评论员队伍,希望借此引领更多同学一起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未来我希望与团队一同保持研究干劲,将“移动党校”等创新型党建传播项目做得更扎实、更有吸引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南方日报:从你的个人经历看,你认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体现在哪里?

卜熙:我认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首先就在于“目光向下、脚踏实地”。

我出生在小城市,有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乡土有特别的感情,希望通过所学专业促进农村的发展。2016年,我曾有机会到基层学习和服务,做乡村医疗研究。为了摸清民众实际的医疗卫生需求,我们下乡一家一户地摸底。有些乡镇交通不便,一次往返就要花上一整天,但我们都不觉得累。

南方日报:未来在社会实践方面有什么打算?

卜熙:我所学的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所以除了认真学习,更要走向田野进行实践。

通过在某国家级贫困县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该县仍有近20个村没有医生,16个村没有卫生室,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仍有604户。为了解决基层缺少合格医生的问题,老师带领我们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卫生队伍培养方案,希望解决医疗困境。这在社会实践方面给我的启发很大。

我们学院已经在多个县域建立了博士工作站,我希望将来能够再到基层去,为推动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人物名片

卜熙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现担任中山大学研究生会主席。他曾获“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平时关注时事热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推动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11/11/content_776279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