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大公報】新時代改革開放 香港角色變更大

稿件来源:大公报2018-11-17 第A12版 作者:陆剑宝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11-19 阅读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先行經驗製造成功範本

香港作為全球發達的服務業經濟體,對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性作用尤其明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港澳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六大作用包括: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香港在新一輪發展中,可以從上述六大作用中深挖,找到自己更準確的定位和凸顯自身於國家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經濟意義。作為與世界經濟對接的視窗,香港通過「前店後廠」模式,大量投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的工廠,為珠三角成為全球著名製造業基地貢獻不少。隨著2003年實施CEPA,香港進行「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的雙輪並進階段。

工廠投資份額下降,金融、商貿、專業服務業投資不斷上升。香港在近40年投資內地的過程中,除了增加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數量,也在產業升級和企業升級過程中,產生出針對生產和生活的不同服務行業。因此,香港對內地的投資是與時俱進的,也一直具有帶動引領性。

其次,香港除了投資內地企業,在市場經濟制度上也對內地市場有著重要的示範作用。香港企業具有國際化特徵,對標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這對內地企業國際化過程有經驗借鑒作用。在體制改革的推動上,香港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國兩制」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另一重要補充。香港一些行政體系,如服務型政府,如法定機構等操作模式被內地一些自貿試驗區或沿海開放城市率先借鑒採用。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性城市」,融會中外,金融、法律等制度對標西方發達國家,又結合中國特色。

香港最近兩任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都重點突出了香港作為「一帶一路」中間人的角色。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推進,香港對內對外均找到重要平臺。此外,香港作為全域自由貿易港,一些重要的制度開放可以先行先試,內地可以從中總結可開放的領域範圍。如近幾年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逐步建設自由貿易港,香港的一些先行先試經驗可以看到被複製推廣的地方。

最後,香港的城市管理模式比內地要更為先進。儘管內地經濟和香港經濟水準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在城市管理的軟實力方面,香港有很多值得內地城市借鑒的地方。

內地改革開放過程中為香港提供的商機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內地為香港提供了全球最龐大最容易進入的投資市場,無論是幾十年前的製造業,還是目前的服務業。隨著內地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市民消費水準提升、需求多樣化,香港的服務業投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香港助內地城市「走出去」

其次,香港一些對標國際的行業做法獲得內地企業和消費者的信賴,如最近湧現的醫療和跨境購買保險,主要源自內地中高端客戶對香港規範化市場的認可。在內地體制改革帶動下,香港業界亦可以得到先行先試的優惠。如前海自貿試驗區採用的「香港建築工程模式」就是擬引入香港建築業的行業制度,從而比較內地建築模式和香港建築模式的優劣。香港在此舉中獲得獨有的投資機會。在雙向開放中橋樑作用的香港可以說是左右逢源。

對外除了內地大量的市場機遇外,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考慮了香港和澳門的角色位置,對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有極大利好。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也給香港提供更多的服務需求。對外方面, 「一帶一路」戰略願景為香港提供了帶領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機會。借助香港的國際金融體系,律師、會計師和商業網絡,內地企業「走出去」減少了資訊成本,而香港服務業獲得新的營收管道。最後,內地城市特別是珠三角城市在公共設施和城市環境塑造上會投入更多,香港具備城市設施和公共空間設計的國際性水準,可以為這些有需求的城市提供支援。

由此可見,新時代背景下,香港在國家中的角色是全方位,國家帶給香港的機遇也是全方位。香港角色定位應該放大一點。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原文链接: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81117/PDF/a12_screen.pdf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