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200多名地方志编纂专家广州聚会,热聊《广州大典》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10-15第GA02版 作者:张沛 郑雨楠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10-15 阅读量:

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学者聚首广州图书馆,共享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选址广州,《广州大典》是关键原因,现场200多名专家学者切磋交流间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州大典》。总字数为3亿多、纸质本定价逾40万元的《广州大典》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届时可通过广州大典数据库实现全文在线浏览。而《广州大典》二期编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表示,在二期的工作中,收集资料将更为广泛。

海外征集 设立专门课题 将征集海外关于岭南的著述

“《广州大典》作为一部地方政府主导编纂的百科全书,汇总了有史以来的全部文化典籍,分类齐全,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对全国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工作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在研讨会上,国家图书馆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张志清如是感叹。

据资料显示,历史上广东文献首次大规模收集整理始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广东提学副使张翼邦编纂《岭南文献》,为第一部粤人诗文总集,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此后,还有大量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成为记录广州发展脉络、见证广州发展历程的载体。而这些地方历史文献成为《广州大典》编辑部研究广州历史乃至岭南文化的基础。

2004年时,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岑桑和陈海烈两位老社长的建议下,同时征求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王贵忱、李昭淳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三位馆长和广州地区几所大学的老师以及部分专家的意见之后,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成立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编辑部,2005年4月30日正式启动编纂工作。

据来自研讨会上的介绍,《广州大典》一期为广州地方文献或广府文献。二期编纂工作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支持下,把民国时期广东文献全部纳入编纂范围。地域范围扩大到建国初期的广东区域(包含海南和今属广西的钦州、廉州地区),目前资料还在持续收集中。此外,初步打算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911年前文献于三期入典。

据介绍,曲类文献的缺失也将弥补。粤剧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广州曲类文献彰显地方特色,在广州地方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可或缺。多年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黄仕忠老师带领的团队有着密切的合作。经过努力,中心有望于明年年底完成《广州大典·曲类文献》约4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此外,岭南有着两千多年的海外交往历史,海外有关岭南的著述较多,但是征集不易。目前,《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已设立专门课题,委托中山大学历史系相关专家开展这方面的前期调研工作。

古籍修复 二期编纂进行中 抢救民国文献成特急项

《广州大典》二期编纂,民国时期广东文献是主角,而在研讨会上,民国文献抢救成为焦点。据介绍,民国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但各类文献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三年多来初步调查情况看,“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多半酸化脆化严重,如不及时抢救保护恐毁于一旦,‘民国文献断层’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表示,在二期的工作中,收集资料将更为广泛,主要收集民国部分的文献、出版物,内容和种类比一期要更广泛,覆盖了逐步形成世纪50年代初广东省的版图,或许会根据出版物的性质做分类。

他也特别提出,在二期的编纂过程中,发现部分材料保存的不是特别好,如纸张酸化,是民国文献破损的重要原因,也是古籍修复工作中的难点,使得部分文献保存有一定难度,因此,一方面在收集资料,一方面也在抢救和修补文献资料。

如何应用创新技术对古籍纸张进行脱酸?

国家图书馆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张志清分享道,《广州大典》的编纂过程中,国家图书馆提供了底本作为参考,同时参与了保护工作,其中脱酸工艺便是其中一项。据了解,2016年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这项工作,依靠国图和大学科研力量,一是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酸工艺、药剂和设备,摆脱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大幅度降低脱酸成本,为抢救酸化文献作出努力。二是研发中性文献典籍用纸。三是研发设计各类图书馆的“中性藏书库”。

数字建设 《广州大典》数字化ing将可以在线浏览文献

据了解,《广州大典》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平台。陈春声表示,中国学术界正在经历“世代交替”的历史性变化。不仅仅是指因个人生命周期之类的缘故所引致的学术从业者年龄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的学术世代正在数据可视化、数字仓储、文本发掘、多媒体出版、虚拟现实等所谓“数字人文”的背景下成长起来。

据了解,《广州大典》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据介绍,《广州大典》一期收录的4064种古籍文献中,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图书馆三家单位提供底本的3215种已经完成数字化并获得授权,可通过广州大典数据库实现全文在线浏览。其余849种古籍文献在取得数字化授权后可提供全书在线浏览。

“数字人文”的时代,在计算机网络上花费数秒钟、数分钟就可以找到资料,因此陈春声认为“数字人文”时代学者的功力,可能更多地表现在眼界和通识方面。“传统时代的人文学者皓首穷经,有时可依赖对冷僻资料的占有、对新资料的发现、对浩瀚文献中某个词句的挖掘或解读而对学术有所贡献,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占有所谓冷僻资料或发现新资料这类具有‘学术积累’意义的工作,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通史学工作者日常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毫无惊喜可言。”

声音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新一代地方文献研究者的工作,若要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学术史背景的思想建构,“出思想”与否,可能会成为新的学术世代衡量学术研究成果优劣高低更重要的尺度如果我们的学术目标真的是中国底蕴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那么研究地方文献时,“出思想”就更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古籍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工作应由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多个重点项目上合作,不仅实现了两家广东最大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还让双方人才资源高效整合、共同进步,培养了一批古籍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的专业队伍。2007年以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20项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广州大典》。以往谈到广州地方志,多少都有点“底气不足”;自从有了《广州大典》,那是“理直气壮”了很多。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冷东:对于国内资源相对较少,甚至尚是空白的研究领域,广大学者们就需要扩展眼界,放眼海外文献和资源,并用新技术进行整合和利用,共同促进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8-10/15/content_5318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