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附属五院打造最强生命抢救网络 多学科强强协作,成功抢救14楼坠落幼童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8-10-24第AT11版 作者:黄鹤林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8-10-24 阅读量:

确保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安全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争取抢救时间,直接反映了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中山大学附属五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

日前,珠海一名4岁幼童从14楼高空坠落,多处粉碎性骨折,该院15个科室的骨干力量联合会诊,举全院资源全力救治幼童。令人欣慰的是,小女孩被成功救治。

高空坠落的4岁幼童抢救成功,是附属五院致力于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医疗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批批重点学科建设快速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成效凸显、科研项目成功获批,这些是附属五院向“登峰计划”迈进,打造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的强劲动力。

救治 15个学科联合成功抢救高空坠楼幼童

9月22日凌晨,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位名叫小宁的4岁小孩,被家长焦急地送到了附属五院急诊科。“当时小孩的受伤情况非常严重,头颅、大腿和椎骨等多处粉碎性骨折,肺部、肝脏等内脏器官严重挫裂伤,胸腔明显积液,救治途中若稍有不慎则会引发并发症导致情况更糟。”附属五院副院长李中和说,医院急诊科初步判断小孩的病情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病房)。

面对紧急病情,该院立刻成立了医疗小组,启动了紧急救治预案,骨科、心内科、肾内科等15个科室、32位骨干医护力量连夜迅速就位,联合会诊讨论最优救治方案。

“小孩多发骨折应考虑镇痛药物,请指导用药种类及剂量”“考虑多处内伤,监护室一定要动态B超监测”“病情稳定下来要立即手术治疗”……无论是在会诊室里,还是在网络中的工作群里,30余位医护人员都密切关注着小宁的病情,全力投入救治。令人欣慰的是,在多学科“保驾护航”之下,次日小宁的病情便稳定了下来,随后即可观察最佳时间进行手术。

小宁的健康状况牵动着珠海市卫计局领导和医护人员的心,医疗小组的医护人员在医院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期间,珠海市卫计局局长陶海林,多次到医院看望并询问小宁的病情。连夜赶来24小时轮班值守的医护人员纷纷说,“小宁一天天好起来,看到她脸上又露出了童真的笑容,我们的这些辛苦十分值得。”

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应急救治的及时性和急危重症处置的综合水平。而医院前瞻性布局之下打造的“生命抢救网络”就是守护生命的坚强堡垒。

支撑 构建危重症患者抢救体系牢筑生命绿色通道

事实上,小宁的急救案件在中大五院早已不是孤例。近年来,该院多学科协同完成了一系列急救案例:被电锯锯伤的小伙子手臂,在介入医学中心、血管外科、骨外科和麻醉科通力合作下成功保住;90后女孩服用120片“秋水仙碱”自尽,肝肾衰竭,经感染病防治中心、药学部、肾内科和血液科部等专家全力抢救,9天后康复出院……中大五院承担了大量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以及与周边危重病人转诊转运工作。

“生态文明新特区”、“国际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等城市发展新定位给珠海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区域城市群的不断交流融合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不断对接,珠海发展需要更多的基础支撑,旨在“救命”的急诊医学就是其一。

2016年11月,附属五院将急诊科升级为急危重症医学部,打造急性胸痛中心、急性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依托全院高层次医学专家群和强大的学科群,构建了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于一体的急救体系,为危重患者的急救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抢救平台和最大限度的生命支持,为珠海及周边城市构建了一张生命抢救网络,全面提升区域急危重症疾病救援水平。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10/24/content_7758939.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