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建功立业新时代 | 党建促扶贫打造“三宜”新农——中山大学党建引领促扶贫纪实【人民论坛网】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网2018-10-24 作者: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8-10-26 阅读量:

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党建工程是前提,是方向,是引领。中山大学围绕“党建带村建促扶贫”的理念,依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才智力优势资源,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和带头表率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正廉明、真抓实干,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结合定点扶贫地广东清远连州丰阳镇柯木湾村实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建制度打基础

坚持和健全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村党总支部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决事原则,明确凡涉“三重一大”事项问题,须先经总支部集体讨论,初步统一意见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坚持党建“三会一课”制度,实行第一书记上讲台授“党课”,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推进“四个全面”,保持“两学一做”和学习“十九大”精神常态化;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规范村建工程项目实施流程:规划预算--立项--上“三资”平台—公示—签订合同—开始施工—财审—验收—“三方”监管—报账—资料归档。让每一个工程项目经得起村民的质疑、行业的审计、历史的考验,确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安全、高效推进,产生最大的建设效应。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扶贫村建的主体项目,是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基础工程,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利益关联多。2016年6月以来,中山大学自筹资金326.7万元,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一是安居工程。安居工程(危房改造)是精准脱贫的“三保障”指标。中山大学积极主动配合政府住建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住房,进行普查、遴选、核验,确定危房改造级别指标,进行修缮或重建,确保贫困户人有所居,安居乐业。2017年落实8户,2018年落实5户,共支持补贴14万元。

二是安全饮水。安全饮水,是精准脱贫的“八有”指标。2017年,中山大学配合政府,自筹资金44.3万元,完成夏东、柯木湾自来水改造。解决了两个自然村近1300名村民安全饮水问题,41户贫困户达到有安全饮水标准。2018年,安排资金8万元,改造升级沙铺自然村安全饮水工程;已落实资金10万元,对上石咀自然村260人,包括10户贫困户的安全饮水进行改造升级。

三是道路交通。若要富,先修路。村道硬底建设,既是国家“村村通”工程,又是精准脱贫的“八有”指标。中山大学筹集资金35万,配合政府进行村道硬底建设,解决了大江脚、马头嵊两个自然村300多村民的出行安全问题。筹集17万元,拓建从S114线进出夏东自然村道路。出资21万元,分别拓建黎屋村村道、新建柯木湾自然村和凤形脚巷道。

四是亮化工程。亮化工程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元素,既保障村民夜间安全行走,又点缀美化了夜晚的乡村。我们从低碳环保、实用美观的角度,投入47.4万元,分别在各自然村村道、河堤、广场以及村头巷尾,设立149盏太阳能高基路灯和一批臂式巷灯。

五是美化工程。美丽乡村给人的美感,首先是来自视角的美。中山大学以村容村貌的整洁和谐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进行美化建设。筹集资金30万元,建设和维修环保公厕6所;推进了“厕所革命”,体现了“小民生、大情怀”。落实6万元,建垃圾池和垃圾桶。为“垃圾不落地,环境才美丽”的行为美提供基本条件。

六是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效果,加快精准脱贫步伐。我们从校管党费中,划拨资金55万元,拓建党员学习(村民服务)中心,有效解决贫困村村“两委”办公场所(特别是公共服务中心)不足、设施不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服务村民水平和质量的问题。提升行政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效率效果。

强队伍,扶贫扶智扶志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山大学依托自身教育、文化、医疗、人才资源,筹集资金136.7万元,分别从“对口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就业脱贫、创业脱贫、产业脱贫”方面发力,精心谋划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对口扶贫是扶贫户建的重要项目,也是扶贫扶志的有效途径。中山大学注重“富口袋”和“富脑袋”相结合。在与连州柯木湾村定点对口扶贫的基础上,统筹下属二级单位对口扶贫资金,着力做好三项工作,包括给贫困户发放节日慰问金及临时困难补助,建立二级单位对口帮扶,建立党员“一对一”联系帮扶。

文化健康扶贫。一是文化下乡。每年暑假期间,学校学工、团委组织安排暑假“三下乡”活动,为贫困村民提供教育文化熏陶(文艺演出)、科技服务(维修家电)、卫生常识咨询(防毒品、防艾滋病),展现学校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是健康下乡。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附属医院,到定点扶贫村进行义诊,提供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从2016年开始,已组织3批次大型义诊活动,接诊430人次,提供20多种疾病咨询,诊治了一些常见疾病,有效解决村民卫生健康问题。

就业脱贫。一是育智提技,推荐就业。中山大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进行育智提技教育。注册成立“连州市腾飞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由合作社邀请农业专家到镇村,传授“三高农业”种植养殖知识技能,提高务工就业基本条件。动员贫困户参加市、镇组织的学习和外出观摩学习生产技术。学习培训后,再组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加清远市、连州市就业招聘会,异地就业,转移劳动力。二是提供公益岗位,就地就业。针对个别不宜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在柯木湾和夏东自然村分别设立卫生保洁员3名、河道看护员1名;在西风寨、黎屋冲、沙铺自然村分别设立1名保洁员。下一步,将扩展到每个自然村均设立卫生保洁员岗位。

创业脱贫。一是带动创业。针对部分想创业,又信心不足,缺乏动力的贫困户。我们实行党员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模式。由村党总支书记带头,村委委员分别作为创业致富“带头人”。村委书记伍建瑞为蜜柚种植致富带头人,村委副书记黄卫军为宽体金线蛭养殖致富带头人,村委黎土旺为沙糖橘种植致富带头人,有效带动村民(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自主创业。有的贫困户,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技术,不敢进行自主创业。如沙铺村党员吴立明,计划在家养殖鸽子,需启动资金支持,他本人提出申请支持;马头嵊吴伟军计划林木种植,也提出申请支持,我们将从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创业脱贫。

产业脱贫。产业脱贫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于“鱼”到授人于“渔”扶贫方式和功能的转变。中山大学依托校友资源,利用地域优势,筹集资金122万元,分期分次开展特色农业养殖种植,促进精准脱贫。

做规划,挖掘盘活资源

夏东是柯木湾行政村中唯一特色自然村,全村77户,户籍人口291人,共产党员8人,其中劳动力1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户贫困率12.9%,贫困人口17人,人口贫困率5.84%,双困率均低于柯木湾行政村。村中多条水质优美的河溪,河道两边树木林立,河漫滩上布满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周围高山环绕,密林覆盖,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2017年9月18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亲临夏东视察。为此,中山大学呵护生态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突出亮点,因地制宜,从规划预算、寻求合作、盘活资源等入手,规划预算资金93.1万元,提升夏东乡村旅游品位。

中山大学在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大潮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十三届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三个第一”,紧抓“党建促扶贫”主线,打造“三建合一”(党建、村建、户建)的脱贫攻坚模式,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18/1024/531131.s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