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高原产妇胎盘早剥 全身血液差点流尽 广州援藏医生的生死营救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广州版) 2018-8-29日第AII07版 作者:阳广霞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8-08-29 阅读量:

高原产妇胎盘早剥,出血达4000ml;30小时的紧急救援,300公里的寻医之路,900公里的寻血之路。最近,在海拔近5000米的西藏仲巴县上,来自广州的援藏医生,上演了一场生死营救。“这是今年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抢救。如果没有援藏医生,孕妇活不到现在。”仲巴县当地医生如是说。

米饭碗那么大碗的血,流了六碗

8月22日,下午4点,驻点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援藏医疗队队员、妇产科医生付帅,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

隆嘎尔乡孕妇金卓胎盘早剥,正在送来仲巴县的路上。胎盘早剥是孕晚期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儿生命。

当地卫生院没有救护车,金卓坐着轿车往县城赶,车上抢救设备全无。300多公里的土路,是生命的距离。付帅和其他医护人员拿上设备集结出发,随救护车往隆嘎尔乡赶。5个小时后,付帅和同事在路上接到了金卓,“她状况很差,大量失血,整个人嗜睡。”他们不敢移动她,只能让救护车在旁边跟着。付帅坐在轿车第一排,护士坐在第二排打补液。

金卓,35岁,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继续赶路,天下起了雨。晚上10点45分,救护车抵达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援藏医疗队队长肖治宇副教授和仲巴县卫生院普琼院长,将金卓推至病房检查,B超结果显示,金卓的宫腔内已有大量凝血块,未见胎心搏动。付帅判断,她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于宫内。

正常人的眼睑是红色的,而金卓眼睑发白,“那是生命将息时才有的样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援藏医疗队队员、麻醉科主治医师吴贵云说。

送至医院前,金卓已经失血近2000m l,相当于流掉了身体一半的血。金卓丈夫形容,“像米饭碗大碗的血,大概流了六碗。”更严重的是,她出现了失血性休克,急查血色素只有2.3g/dl,不到正常人的十分之一。

当地医疗设备匮乏,但与最近的三甲医院有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转运成难题。失血性休克做手术非常危险,最难的是麻醉关,产妇随时有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风险。

不做手术就必须尽快输血,但没有可用的血,最近的血站也在600公里外的日喀则市,“要十个小时才能取到,只能拼一拼,强行做手术先止血。”付帅说。

手术止血成功但还需要输血

征得金卓丈夫的同意后,顶着巨大的风险,医生们决定手术。晚上11点30分,金卓被推入了手术间。

“从事麻醉十多年,之前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病人。稍有不慎,她就下不了手术台了。”吴贵云负责麻醉,情况紧急,他只能根据临床经验处理,采用对孕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的药物和麻醉方式。

金卓挺过了麻醉的第一关。

付帅争分夺秒,快速地清理已经完全剥离的胎盘和宫内积血。为了保住金卓已经发紫的子宫,付帅决定使用从广州带来的宫腔压迫止血球囊。在产后出血又没有血源的情况下,可将球囊填塞进宫腔,也有止血的作用。

不到一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后两小时,吴贵云移除了金卓的气管插管,“没有完善的监护、药物,没有平衡液和胶体,更没有血制品,患者能顺利地麻醉、手术、拔管,对于医生来说,难度很高,非常难处理。在医疗条件这么简陋的地方,算是奇迹了。”

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金卓出血量已经达到4000ml,相当于全身的血液都快流尽。她需要输血。

经过慎重的商讨,付帅、吴贵云全程监护,当地妇科医生德青曲珍、护士长边拉陪同,大家准备送金卓前往600公里外的日喀则市找血。

这是金卓活下来的唯一希望。

艰难寻血两遇泥石流雨夜驰骋900公里

凌晨3点,6℃的雨夜,救护车载着医护人员和金卓,行驶在泥泞盘旋的山路。

但在离仲巴县50公里的位置,泥石流冲断了前往日喀则的国道,无法通行。大家带着金卓返回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当时心情很沉重,但也只能想办法再去找血源。”付帅说。最后发现阿里血站存有400m l的血源。这对金卓而言远远不够,“两个单位的红细胞也值得我跑一趟”,“一定要拼命再搏一下。”付帅这样表示。

凌晨6点,大家再启程,驱车前往600公里外的阿里血站。天色渐渐亮了,雨并没有停。而出发一小时后,付帅接到消息,去往阿里的路也被泥石流冲断了。等待近3个小时后,付帅接到消息,前往日喀则的国道已恢复通畅。考虑再三,付帅和其他医生决定再搏一次,调转车头前往日喀则。

在前往日喀则的路上,要攀越9座大山。这时,意识消失了近20个小时后,在崎岖的路上,金卓竟奇迹般地恢复了意识,认出了自己的丈夫,并对医护人员再三道谢,“她真的很争气。”吴贵云感慨。

晚上10点,救护车终于成功抵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随即金卓被送往手术室。

30个小时的救援过程中,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睡,吃的也是简单的方便面、矿泉水。因为救援,大家精神高度集中,累了就坐在椅子上靠一下,很快就醒过来了。“只要有希望,就要往前冲。她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从隆嘎尔乡到仲巴到日喀则,900公里的寻血之路。经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疗团队的治疗,金卓的身体目前已经逐渐好转,各项生命体征良好。

援藏心声:我们会离开,但希望有东西能留下来

“海拔近5000米,连树都长不出来,走路、说话多了都会喘气,讲课时,边讲边示范都很困难。”吴贵云如是形容仲巴县。

今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8年第一批援藏医疗队员,一起来到了中国的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日喀则市仲巴县。这里空气中氧含量只有平原的近50%。吴贵云说,有一次手术前他吃了颗速效救心丸。平时,睡觉时床头要放着氧气瓶和救心丸,夜里睡觉经常会失眠,很多同事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事情慢慢做,话慢慢说,路慢慢走。”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希望。4个月的时间,付帅和其他援藏医疗队队员,在援藏队长肖治宇副教授的带领下,为当地藏民同胞治病建院,帮助仲巴县卫生院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到目前为止,援藏医疗队已经成功完成仲巴县首例早产双胎剖宫产手术、首例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首例急性脑水肿抢救、无血源胎盘早剥手术等多种高原地区领先手术,其中早产双胎剖宫产手术,更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早产双胎剖宫产。

援藏期间,他们改变了急重症患者只能转送上级医院的状况。目前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通过了二乙医院的初审,医疗队更是决定延长援藏时间,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评审。

“藏民是很淳朴的,他们从心底里感谢医生。对医生有着天然的信任。”付帅来到仲巴县5个多月,收了40多条哈达。吴贵云则说,“我们会离开,但希望有东西能留下来。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8-08/29/content_46194.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