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首探”90年后 中大将重返西沙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7-19第 A05版 作者:陈辉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8-07-19 阅读量:

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明日起航,6000吨级海洋科考实习船预计后年下水2018夏季航次团队的队员宣誓。南都记者 陈辉 摄 中大学生向中大科考前辈致敬。2018年7月18日,中山大学西沙科考90周年纪念暨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动员大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举行。南都记者 陈辉 摄 南都讯 记者贺蓓 实习生 沈越 通讯员 蔡珊珊 1928年,中山大学推动并参与了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7月18日上午,“重返西沙,再启征程”———中山大学西沙科考90周年纪念暨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动员大会举行。中山大学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将于7月20日出发,两个航次52名师生将登船开展包括水下人文遗迹、海洋生物、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物理海洋学、海洋大气、岛礁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

中大已成功组织3个海洋科考航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培震教授介绍,2016年,中山大学提出实施“南海科学考察”综合航次计划,支持海洋学科师生开展海洋科考,积累科考经验,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为2020年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成后的全方位海洋科考做好准备。目前,中大已成功组织了2016年夏季(首航)、2017年夏季和2017年冬季三个航次,出海科考师生共计99人次。他表示,中山大学具有发展海洋学科群的独特优势。“预计将投入73亿建设珠海校区15个涉海整建制学院。”张培震介绍,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队已在海洋生物与生态、物理海洋、海洋大气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初步进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初步研究进展上,已确认了滨海断裂带的现今活动性。”他说,下一步将继续确定断错沉积层的位移和年龄,估算滨海断裂的位移量和滑动速率,评估其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估其潜在的地震和海啸灾难风险,为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将对两个海域展开研究

2018年夏季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朱铁权副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计划”20 18年夏季航次方案。本次重返西沙南海科考航次分为两个航段,主要对西沙岛礁和南海北部陆架海这两个海域展开研究,共计52名师生将登船开展综合科考。

第一航段航次时间从7月20日到9月4日,重点调查西沙群岛的7个岛礁,主要利用考古学、人类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探讨西沙岛礁的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如珊瑚岛礁形成发育模式及其古气候重建、西沙岛礁的生物资源研究以及南海渔民的活动情况等,通过调查研究来提高对南海岛礁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活动的认识等。“比如将用多学科方法进一步勘测沉船分布,沉船腐蚀状况,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朱铁权说。

第二航段科考团队以南海北部陆架海作为研究海域,航次从7月28日到8月18日共22天,通过对海洋物理-生地化-生态过程开展系统交叉研究,从而提升对大洋深海与陆架浅海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与预测能力等。

今年7月,中山大学海洋科考队伍将再次起航,到西沙开展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恰逢1928年西沙科考90周年,此举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张培震说。

队员向科考前辈献徽章致敬

现场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预计2020年下水使用。这艘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总长114.3m,型宽19.4m,型深9.2m,经济航速12节,试航最大速度15节,载员100人(船员26人,科考人员74人)。据悉,该科考船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全球开放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功能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昨日活动现场,2018年夏季航次的队员们向曾经到西沙科考的前辈袁家义教授、梁百和教授、邹和平教授、邓孺孺教授送上中山大学海洋科考徽章表达敬意。两位首席科学家带领科考队员们郑重宣誓:“重返西沙,点燃中大科学梦想;再启征程,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7/19/content_39302.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