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怎么变成石头了?”
“姥爷不是变成了石头
姥爷是化作丹霞山了
以后你看见丹霞山就是看见了姥爷!”
——这是彭华教授年幼的外孙女小悦悦和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陈昉的一段对话。2018年6月9日、广东丹霞山博物馆、“痴心追梦、魂铸丹霞”纪念彭华教授专题展览开幕。
彭华教授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主任,更是丹霞山总工程师和科学顾问。
作为推动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导者、发起人和首席科学家,彭华教授为丹霞地貌研究系统化、国际化以及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来,他忘我地专注于丹霞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坚持不懈推动“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终于让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不幸的是,正当丹霞地貌学科在中国在世界蓬勃发展之时,彭华教授于2018年1月8日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
展览现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袁小虹处长、广东省住房何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李玉洁、韶关市政府办公室党组副书记朱增志等领导现和来自中山大学、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等单位的代表,分别向彭华教授雕像鞠躬献花,表达对彭华教授深深的缅怀之情。
彭华教授的夫人丰秀荣,将一束献花轻轻地放在丈夫雕像前。她说,完成彭华教授未竟的事业,是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我每天都会跟他说话,总觉得他还在身边……”
彭华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服务于丹霞山的保护与利用,对丹霞山一往情深坚守初心,始终把丹霞山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永不放松的使命。从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从科学研究到旅游开发,他的足迹遍布这片丹霞映照的热土。
当天的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爱好者和游人的参观,人们细读着彭华教授的事迹,为他30多年如一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感动!
据说,小悦悦从一岁多就时常跟随姥爷一起开展“中国丹霞进校园”科普讲座,还会乖乖坐在后排听课,是姥爷的“小助理”,认识的第一组汉字就是“丹霞”二字。
在展厅内,悦悦指着彭华教授的照片着,“姥爷的名字,总是跟丹霞在一起!”
或许,丹霞的种子,已经在小悦悦的心底生根发芽。
原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副主任王晓良现场分享了与彭华教授共同申遗期间的酸甜苦辣、喜乐哀愁,以及他所感受到的彭华教授科学严谨、顽强执着、率真务实、永不言败的人格魅力。
王晓良说:彭华教授的英年早逝是国际地貌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我国科技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博学英才,风景人、丹霞人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申遗成功八年来,中国丹霞各遗产地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遗产资源保护良好,特别是中山大学和丹霞山管委会继承了彭华教授坚守的学术研究,科研科普持续不断。中国丹霞已成为展示遗产风采、产业经济转型、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基地。
本次展览收集了彭华教授生前的大量资料和图片,真实的反应了彭华教授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大家风范。以纪念先贤、启迪后人。我们一定要发扬传承彭华教授的优良作风、家国情怀,以党的十九大为指针、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中国的风景名胜和遗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彭华教授虽然离去了,但丹霞山不会忘记他,丹霞山的人们更不会忘记他。他和丹霞山的情缘,将永远铭刻在赤壁丹崖!
丈夫于世何所求, 赤膊条条任去留,
丹山碧水依旧在, 灰飞烟灭亦风流。
——王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