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广州市海珠区政府近日为中大国际创新谷管理委员会暨鹭江启动园区揭幕。中大国际创新谷甫一亮相,即吸引了“天然香料纳微胶囊材料研制与应用”“环境治理多级孔分子筛吸附材料开发”等1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产业项目入驻。中大国际创新谷旨在依托中山大学及周边众多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单位的优势,建设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创业中心和人才创新基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具备引领及辐射作用的创新创业高端平台。
中大国际创新谷无疑是海珠区近期打造“创新岛”的又一大动作,加上东有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西有海珠湾高端产业集聚区,海珠“创新岛”的布局正在逐步铺开。
首批10个IA B产业范畴项目入驻
目前,中大国际创新谷鹭江启动园区已有“天然香料纳微胶囊材料研制与应用”、“环境治理多级孔分子筛吸附材料开发”、“充电式LED智能阅读灯”、“智慧化工园区解决方案”、“服装E R P云平台”等10个IA B产业范畴项目入驻。同时,该园区还将以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创新创业项目落户。
据悉,此前园区其中一个入驻项目专利成果已成功转让2000万元,也是中山大学单个专利转让金额最大的项目。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中大国际创新谷是中山大学实现“三个输出”,开展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区校双方落实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他表示,学校将与海珠区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创新谷启动园区建设,组织更多学校科技成果进入园区转化,孵化和引进一批标志性、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将启动园区建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区域内的具备广泛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全面建设创新谷打下坚实基础。
将释放中大及周边科研单位创新潜能
其实,早在2015年底,“中大国际创新谷”的规划构想便获政府支持,并将此项目列入海珠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还提出打造“海珠硅谷”的畅想。
当时提出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构想的罗俊提到,中大南校区南门对面“国际轻纺城”地块整个区域约10平方公里,毗邻众多学术科研单位,这些单位在基础研究领域储备大量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和高科技成果,亟须市场环境下的成果孵化平台。与此同时,在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等背景下,创新谷具有经济、政策、智力等多方面的实施基础,其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海珠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中山大学及周边地区国家级科研单位创新潜能。
随后,“中大国际创新谷”的规划构想被正式列入海珠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东部琶洲岛、西部海珠湾三核联动,成为海珠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中大国际创新谷能为海珠“创新岛”带来什么?
在今年年初区委全会和区“两会”上,海珠区便提出将重点打造海珠创新岛,并提出今年海珠将突出琶洲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和广州“黄金三角”的定位,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价值创造的引领区。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也提到,创新是海珠发展的必由之路,海珠区正在聚焦创新平台与创新载体打造,聚集高质创新资源.
在中大国际创新谷启动仪式上,马正勇表示,作为老城区,海珠经济产业发展时不我待,而且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唯有创新,没有第二条路”。
既然创新已经成为海珠的关键词,那中大国际创新谷的挂牌亮相,能为海珠“创新岛”带来什么呢?
目前,海珠区东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有腾讯、阿里巴巴、复星、小米等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抢滩落户;西部海珠湾则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有广州之窗、启迪中海科技园等后航道六大产业园区联动共同打造海珠创新港。马正勇表示,中山大学有人才资源、科研成果,具有强大的创新潜能,是海珠打造“创新岛”的宝贵资源,所以打造中大国际创新谷是海珠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创新理念的重大布局。因此,海珠区将一如既往做好政务服务和政策支持,为中山大学和各高校科研力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所有愿意创业的师生、校友提供更优惠的发展条件、更优质的发展平台,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从而推动中大国际创新谷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他还提到,中大国际创新谷定位聚焦IA B产业,希望通过把握“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的产业新趋势,与东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西部海珠湾高端产业集聚区、广州南中轴创新带形成“三核一轴”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广州市、海珠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和机遇。
创新样本
聚焦高校科研资源 各区发展模式有别
“毗邻中山大学,人才招聘非常有优势,产学研合作也更加便利。”作为首批入驻中大国际创新谷鹭江启动园区的企业,谈及为何将公司搬迁到中大国际创新谷,广州市构酷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梁飞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中大校友,对这个地区有情怀,另一方面是希望搬迁后能吸纳校友人才的加入,以及找到合适的个人成果转化项目。
梁飞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创业就业的高校学子的想法,利用母校的资源以及自身对区域的熟悉度,再充分吸纳高校储备的大量高层次人才资源和高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是高新创业企业的优选。
而在广州,除了中大国际创新谷,广州大学城以国家级众创空间六矽科技和大学城创客空间为龙头的多模式众创空间、天河落户在五山高新片区的乐天创意园等,都是利用周边高校资源、科研院所集聚区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不过发展重点和方向、发展模式则各有侧重和不同。
刚挂牌的中大国际创新谷提出,将按照多方参与、创新引领、产业驱动、逐步推进的模式进行建设,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积极引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未来型智能制造业,产业方面聚焦在“专精特新”,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分享经济新模式,而且其从规划开始就是定位“高端平台”,要参照国际硅谷和国内中关村的成功案例,重点是要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区。在其规划中,包括有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与合作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园区规模也比较庞大,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广州大学城囊括大量高校和众多高层次人才,条件也得天独厚,因此大学城一早便通过“高校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双创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助力双创团队落地发展。他们主要以国家级众创空间六矽科技和大学城创客空间为龙头,支持多模式众创空间发展壮大,扶持数字家庭、健康产业基地、IC基地三大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营造资源充足、服务专业的孵化培育基地。大学城的特点是青年人才众多,是初创型团队的聚集地,并能有效利用高校大量兼职实习生资源,以及高校导师和高校实验室资源等。
而落户在五山片区的乐天创意园则一早走的是市场化园区路线。乐天创意园依托沿线的华工、华农、广工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五山绿色生态走廊的天然生态环境,为进驻企业搭建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产学研互动的平台。园区定位高新产业孵化基地,重点发展和招商对象为IT科技、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主打是共享天河软件园政策、共享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乐天创意园走的是市场化招商路线,园区注重项目孵化,也吸引了不少高校教师资源进驻创业。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8-06/06/content_30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