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来到中山大学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院院长邰忠智的办公室时,他刚刚参加完“中大国际创新谷”的挂牌仪式——这是该校要打造的华南地区领先的创业孵化器。
2017年8月,邰忠智离开了工作了20多年的教育部,从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处长的岗位上,转任今天这一新角色。
那么,中山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在政策上如何支持科研老师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就这些问题,邰忠智接受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科交会深调研全媒体报道小组的专访。
谈学校激励政策
自筹经费对有产业前景项目“扶上马送一程”
南方日报: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中山大学出台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在近年来各级政府密集出台政策的背景下,接下来推动成果转化的关键是什么?
邰忠智:当前,我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已经相当完善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地、落细、提高效率。
我们也迫切想把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优势转化为办学、培养人和创新优势。除了邓孺孺教授、苏薇薇教授的项目,我们年内还将有几个大的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都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
2006年,我们就出台了《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规定》,后来又出台《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梳理并简化了成果转化的流程,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70%奖励给科研团队。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们在学校的产业集团还成立了“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采用市场化模式推动成果转化。
项目的孵化是需要资金的。学校每年自筹经费1000万元,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重点项目的成果进行培育,扶上马送一程。我们工学院一位教授的“关于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就是在其基础研究项目完成后,学校自筹经费给予了该项目50万的支持,经过培育后,如今引来了其他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研究经费推进产业化进程。
这些举措,为中山大学提高成果转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谈科交会落地与合作
期待永不落幕,与惠州合作要提质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是中国科交会的协办高校。您对中国科交会有什么期待?期望中山大学在这次科交会中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邰忠智:我认为中国科交会的举办,为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搭起了一条无障碍的桥梁。
在去年的首届科交会,中山大学作为十大协办高校之一,签约合同金额达4000多万。
在第二届中国科交会,除了具体的成果推介外,我想采用12个字来表达对科交会的期待:一是永不落幕,二是观念更新,三是共同提高。
中山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中国科交会的工作,带来更多的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学校除了协办好、推荐成果,更希望交流思想、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南方日报:当前,惠州正在大力发展“2+2+N”产业体系。您认为除了中大惠州研究院,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跟惠州形成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邰忠智:中山大学地处广东,得到了广东省的大力支持。服务地方,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职能。
我们跟惠州市政府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有很好的、很深入的合作,惠州研究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在思考的是,服务惠州,首先服务支撑要上台阶,要服务产业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抓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抓产业的共性技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有组织的创新,要需求出发、问题导向、任务牵引;要带动相关单位做好一个学科、一个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加强协同创新。
同时,服务上要提质,要从以往的单项技术、单一专利转化为主的模式,变为加强技术的系统集成,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同企业一道,提高技术的成熟度和转化的实效。
就合作领域来说,我认为中山大学还可以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具体可以根据惠州市的需求进行安排和洽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05/25/content_7725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