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近日召开春季工作会议,在这个部署全年乃至今后工作的会议上,中大提出未来三年“再倍增”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中大在过去三年实现升华,今后三年将通过“院系办校+职员职级改革”,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入手,推动中大实现蜕变。
“‘岭南第一’不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发展定位。教授不能满足是南方最好学者的名气,学生更不能满足是广东最优秀学生的那份自豪。”会上,罗俊指出,中大的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现在的中大,在五大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稳居前十,但还要学习清华和北大,追赶第一方阵院校,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学。
A 可比办学指标三年“再倍增”
中大校长罗俊在报告中三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可比办学指标“再倍增”计划,三年后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亿-150亿元规模,科研经费增长到50亿-60亿元规模,办学空间从现在的235万平方米增加到450万平方米左右。同时,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数量,科研获奖、高水平论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代表社会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规模、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规模、横向项目和国防项目立项数实现再倍增。
罗俊透露,去年总体办学经费已达75亿元。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从2014年的1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9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311人,其中40%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精英直接从海外引进。
“三年后办学经费如果实现倍增,也只达到了清华现在的水平,差距还是不小。”罗俊说。
B 力争3-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
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中大的工科与清华等高校有显著差距,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有与之不相上下的实力。”这是罗俊在报告中第二次对标清华、北大等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并提出“补短板、强基础、保特色、追高峰”发展思路。
补短板,就是要补强工科短板。罗俊表示,中大工科发展模式不再依靠单个工学院,而是以突破核心技术难题、解决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布局建设符合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多个工科学院。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力争有3至5个工科学科进入A类,不过要追赶传统工科强校的水平,这个过程可能要10年、15年乃至更长。
同时,中大将持续支持基础学科发展,争取在教育部下一轮学科水平评估时更多成为A类、A+类学科,化学还要力争成为学校第一个进入ESI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强化医科和生命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今后三年将投入13亿元在北校园新建2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计划在南校园新建两栋大楼,把现在分散在多个校区的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建设高峰学科,除了生态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之外,大气、地质、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等一批学科,未来则要成为代表国家实力和国家水准的一流学科,到达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地位。
C 资源打包下放,实现院系办校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大将从内部治理入手。罗俊表示,下一阶段,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有两个重点:一是“院系办校”模式改革,二是职员职级制改革。
从“校办院系”到“院系办校”,是一次思想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机制的深刻转变,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三校区五校园基本办学格局。“学校将有58个院系在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我们不可能建一个庞大的行政管理运行架构,来对58个院系进行全面精细化的管理,如果那样,必然要牺牲掉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也会失去创新的活力。”
因此,中大提出将成本预算和管理权下放,让每个院系成为学校办学的责任主体。“老师和学生都在院系,学科、平台主要依托在院系建设,只有院系办好了,学校才能真正办出一流水平。院系办校的初衷是:让58个院系都能成为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强大引擎。”
罗俊说,这次改革将通过建立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院系办学主体责任,厘清校院两级管理的责、权、利清单。学校将把人员薪酬、人才培养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核心办学资源打包给院系,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实际,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从而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中大争取3年内完成“两个80%”目标,即80%的院系实现全成本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80%得以解决。
D 希望未来三年本科生深造率可以达到80%
罗俊表示,过去三年的快速发展是中大办学实力的一次“升华”,今后三年要通过努力实现一次“蜕变”。加快调整发展步伐,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实现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目标,保持安全稳定是第一要求,发展完善办学和学科“两个格局”是核心任务,实现可比办学指标“再倍增”是关键目标,深化实施综合改革是重要动力。
“中大已经有超过55%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希望未来三年可以达到80%,这是现在清华、北大的水平。”罗俊表示,学校非常强调本科生继续深造率的提高,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都去做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迎接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大的学生都是高考前1%—2%的学生,都是栋梁之材,在大学多学习3-5年,可以更好地积累知识、积蓄能量。多学习,适应性会更强、竞争性会更强,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广阔。”罗俊说。
原文链接: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04/03/content_53483.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