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南方报业289艺术联合打造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推出全新活动品牌“大师艺术课”。“大师艺术课”着重于将专业的精深与入门的浅显相结合,融合艺术性和趣味性,让观众在耳濡目染中体验艺术,提高审美能力。首期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开讲。
当天,谢有顺以“中国电影的繁华与空洞”为主题进行分享。在谢有顺看来,国产电影正处于发展的好时代,但过度商业化背后也出现艺术空洞、趣味单一的现象,“电影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艺术样式,应担负起诠释民族精神和传扬民族声音的重要责任。”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分别为谢有顺颁发了“新时代广州中青年文艺领军人物”荣誉证书和南方日报纪念版面。广州市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陆续推举有代表性的“新时代广州中青年文艺领军人物”,并邀请他们到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与公众交流。谢有顺表示,“有广州文艺市民空间这么一个地标性的空间供大家进行文学艺术的交流,意义很重大”。
寻找商业性艺术性并重的道路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有顺用“辉煌”来形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当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频频获奖,无论是作品、导演、演员都有充分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发展的另一个阶段则从2010年开始,当年国内电影票房标志性地破百亿元;随后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时至2017年,总票房接近560亿元,一年就有51部电影票房过亿元;而到了2018年,2月单月票房就前所未有地超百亿元。谢有顺说,在电影工业受到互联网发展严峻挑战之时,中国电影屏幕不断增加,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这给中国乃至世界电影都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展望。
不过票房狂飙突进的背后,谢有顺嗅到了艺术的危机。他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在审美和原创上的匮乏,“陷入一种低质量、跟风的境地”。而这种商业上的辉煌与艺术上的贫乏,恰恰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形成相反的对照。
谢有顺由此认为,如何调和电影商品属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看似对立的两者间寻一条平衡之路,是需要各界认真探索和思考的关键。
在谢有顺眼中,电影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名片,是在国际上诠释民族精神,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比如说电影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故事,探索人性里面很隐秘的话题,电影可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这是电视剧代替不了的,甚至小说、诗歌也代替不了。”
在他看来,电影这张“文化名片”的影响力日益剧增,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变化密不可分。谢有顺认为,当今以从文字为主的时代过渡到以形象为主的时代,“这意味着从一个需要阐释的时代转型成了一个娱乐化的景观时代,视听的直观感受让许多人不一定去追溯和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 谢有顺说,电影、流行乐、消费文化、网络等新崛起的艺术形式和力量正在全面地影响年轻人。
有好导演还要有好编剧
分析当下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不足的问题,谢有顺总结出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国内不重视编剧。” 谢有顺看到,国内很多影视作品编剧那栏都有导演的名字,而且导演往往把自己名字挂在第一位,不尊重编剧的专业性。与此同时,许多电影人太迷信资本的力量,以为有钱把明星阵容请来,电影就能成功,却缺乏艺术专业原创的精神。部分国产电影并没有鲜明且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些电影表达的思想肤浅或者怪异,让人不能认同。
尽管好作品匮乏,但谢有顺强调,这一阶段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一阶段很好地训练了中国的导演,当然也包括投资人如何真正地把电影当作工业和产业来生产,这是这个阶段的重大贡献。”谢有顺举例,比如电影特技制作、剪辑等技术层面,以及如何对观众的口味进行分析、分类等,“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性的操作的东西,电影作为工业要长足地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他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与期待。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04/04/content_7714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