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网】西方移植界大咖来华“取经”,他们究竟在赞叹什么?

稿件来源:南方网2018-03-25 作者:黄锦辉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8-03-26 阅读量:

“手术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3月24日,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罗伯特·波特(Robert I. Porte)教授现场点赞中国“无缺血”移植技术。

作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波特团队和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深度学习“无缺血”移植技术,创新体外机械灌注机器,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国际舞台。

“无缺血”理念将移植事业带入“热时代”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都未得到解决。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7月23日,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至今已成功开展了数十例“无缺血”肝移植,临床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

具体而言, “无缺血”肝移植技术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肝功能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迅速康复;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

移植肝脏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更适用于挽救肝衰竭等危重症患者;使用该技术,部分“边缘性器官”可以移植,扩大了器官来源,提高了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减少移植术后常见的、棘手的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功能不全等,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供肝炎症级联反应未启动,血管内皮屏障完整,或可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甚至减少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何晓顺表示,“无缺血”移植手术是革命性的技术,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时代带入“热移植”时代,让中国在器官移植事业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无缺血”移植技术走向国际舞台

波特教授现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是国际著名的器官机械灌注专家。3月21日,他率领团队6人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习“无缺血”肝移植技术。

“手术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谈到学习感受时,波特现场点赞“无缺血”技术。他表示,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深度学习“无缺血”技术,简化手术流程,创新机械灌注机器,生产便捷式体外灌注仪,并将“无缺血”技术推广到更多欧洲国家。

从数年前起,何晓顺团队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改善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何晓顺表示,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无缺血”移植技术趋向于成熟,手术时间逐渐缩短,且临床效果更好。以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为例,肝脏转氨酶指数基本不超过200,接近于正常人水平。他透露,“无缺血”移植技术可延伸至心脏、肺、肾等的移植上,预计最快下月将开展“无缺血”肾脏移植手术。

原文链接: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8-03/25/content_18122102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