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6日,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驾鹤西去,享年101岁。饶宗颐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贯,其治学涵盖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简帛学、文学、词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与季羡林先生并称为“北季南饶”。几十年来,他与广东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尤其与中山大学的情缘,更是绵延一生。他曾经深情地将中大当作自己人生中的重要精神家园,甚至说:“我的学问是中山大学濡染出来的,中山大学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今天,我们特别选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伟武关于饶公与中大结缘80载的文章,以作纪念。
中山大学有九十年历史,选堂饶宗颐先生至今与中大结缘八十年。谨撰小文,略叙端末如次。
饶先生1917年生于潮州,家学渊深,天啸楼藏书逾十万卷,其尊人纯钩先生集学问家与诗家于一身,著述弘富,有《天啸楼集》、《潮州西湖山志》行世。
饶先生十六岁作《优昙花诗》,耆老惊为神童,竞与唱和。1934年,此诗与温丹铭(廷敬)先生《广优昙花诗》同刊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第十一期。
同年,饶先生理董其先君遗著,辑补《潮州艺文志》,使成完璧,都五十六万字。翌年刊于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
1935年,饶先生由温丹铭荐举,受邹鲁校长礼聘,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艺文纂修,馆址在文德路,先生居寓馆中,容与优游,博极群书。考据家温丹铭、冒鹤亭,冼玉清、黄仲琴诸先生均于通志馆任职。
是年饶先生加入顾颉刚先生创立之禹贡学会。其时中大庋藏地方史志居全国次席,饶先生治古舆地之学,颇得力于此。钱穆先生尝谓屈原放居,地在汉北;《楚辞》所歌,本在江北。饶先生稽察群籍,撰成《楚辞地理考》一书(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同钱先生论难。
1936年,先生撰《广济桥志》,详考潮州湘子桥数百年史料,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第4期发表。同年,《海阳山辨》《恶溪考》二文刊于北平《禹贡》杂志第六卷第十一期。另有《顾影集残本跋》《书李文饶到恶溪夜泊芦岛诗后》二文,俱载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第二期。
1937年,先生撰《古海阳地考》,于《禹贡》第七卷第六、七期(古代地理专号)刊发。
1938年,承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之嘱,撰成《潮州丛著初编》,由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印行。10月,广州沦陷,先生暂返潮州。
1939年,中山大学为避日寇凶焰,迁于云南澄江。从詹安泰教授之议,中大研究院聘先生为研究员,先生应聘前往,途经香港因病羁留未就。
1943年秋,经中山大学郑师许教授推荐,饶先生赴广西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执教,先主讲古文字学,后转讲诗词。
1944年,饶先生随无锡国专迁入蒙山,是年冬天蒙山沦陷,先生二度逃难大瑶山。期间收到冼玉清自连州寄来诗文书札,多有唱和,充溢国破时艰壮怀激烈之慨,抗战胜利后成《瑶山集》,录诗64首。
1949年以后,先生移居香港。历掌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席,业绩彪炳,著述綦丰。亦尝讲学于星洲、印度、日本、欧美,游历五大洲,名声远播海内外。期间同中大容庚、商承祚、詹安泰、冼玉清诸教授或投赠新著,或诗书酬酢,交谊笃厚,未尝衰歇。
1979年9月,饶公在睽违故土三十年之后,首次重返大陆即来到中大,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学挥毫,与学界旧雨新知把晤甚欢。会后吴南生先生邀请饶公多回内地旅行观光。
1980年秋,先生赴成都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毕,由曾宪通先生陪同,行经十四省市,饱览三十三家博物馆,畅游名山大川,考察文物胜迹,凡三阅月。
1981年至1983年,饶公邀曾宪通先生至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先后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楚帛书》三书。
1987年4月,饶公再次光临中大,在原教学楼作学术演讲,题为《四方风新义》,以殷商甲骨有关四方风及祈年卜辞同《四土颂》相证发,令人耳目一新。《四土颂》为近东开辟史诗,由饶公首次译成中文。讲演辞经黄光武先生誊録,刊于翌年第四期《中山大学学报》,后改题为《四方风新义——时空定点与乐律的起源》,收录于《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四。
1987年12月,饶公在中大作关于敦煌曲之学术演讲。
1988年,撰《敦煌石窟中的誐尼沙》,载于中山大学出版之《陈寅恪先生纪念论文集》。誐尼沙指智能与学问之神。
1990年,饶公邀中大历史系林悟殊先生至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
1991年,饶公师法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义例,主纂出土史料系年长编,邀中山大学姜伯勤先生至香港中文大学共襄盛举。此后十年间,中大学人陈炜湛、刘昭瑞、陈伟武亦尝赴港与其事。
1992年,饶公为中大题写“永芳堂”匾额。
同年,林悟殊先生应饶公之邀,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合作研究,历时数载,1996年始返中大。
1993年4月,筹措编纂《饶宗颐文集》,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山大学贵宾楼黑石屋召开编辑委员会首次工作会议,由曾宪通先生任编委会主任,中大文史哲诸系教师多有助编校之力者。此后饶公数度莅临中大,商讨文集编务,数年后因故未能正式出版,经饶公亲手修订和刘钊、陈炜湛、谭步云等学者先后校补之名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原稿,竟被出版社遗失,令人痛心不已。
同年,《饶宗颐史学论著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梓行,中大胡守为教授颇任选编之劳。
同年8月,与曾宪通先生合撰之《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内容涵盖原在香港出版之《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楚帛书》三书,且增录作者新作多篇。
同年12月,中山大学敦聘饶公为名誉教授及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5年,饶公筹募资金,于中山大学创办大型学术集刊《华学》,由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山大学合编。《华学》迄今已出十一辑,第一、二、五、七、十一辑于中大刊行。
1997年,饶公为中大题写“郁文堂”匾额及“郁文堂题记”,文云:“堂名郁文,取自《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句,‘郁郁’,古多作‘或或’,新出定州汉简最早《论语》钞本亦然。选堂记。”
同年9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李新魁教授去世,饶先生作《减字浣溪沙》词以悼之,词云:“欲接清言除梦归,素书犹是惜人非。梵天谁与定从违。茂草无端销夏绿,深灯何处认宵辉?怀贤思旧一沾衣。”
1997年11月,曾宪通先生主编《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9年12月,姜伯勤先生《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由学林出版社出版,饶公撰序。
2001年9月,饶公主编、刘昭瑞先生著《汉魏石刻文字系年》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2002年12月15日,饶公来中大参加詹安泰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会。
2004年11月12日,中大八十周年校庆,饶公题辞志贺:“岭学辉光,开来继往。”
2009年11月,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开放,匾额“陈寅恪故居”由饶公题写。
2010年12月,花城出版社印行易新农先生和夏和顺合撰之《容庚传》,饶公为之署端。
2013年4月,曾宪通先生著《选堂访古留影与饶学管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中山大学许宁生校长赴港拜会饶公,商议成立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事宜。
2014年11月2日,中山大学授予饶公“陈寅恪奖”。
中山大学为南方人文渊薮,先生年方弱冠,跻身上庠,见重于硕学鸿儒,饶公幸甚,江山幸甚。先生之才,难以方量;先生之学,略无涯涘。以先生之身世才情,若久处板荡家国,其是非成败得失,未敢逆料也。天降奇才,复得奇缘,屡创奇迹,奇矣先生。方今红尘扰攘,风习褊急,并世称大师者夥颐。《周礼》有大师之官,掌六律,教六诗。而饶公业精六艺,博古通今,中西融贯,尝深研曾侯乙钟磬乐律,解读敦煌琵琶谱,既善诗书画,且雅擅鼓琴,真大师也。
2003年9月初稿
2014年10月增订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02/09/content_7703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