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国学大师饶宗颐仙逝,多位学生友人追忆 饶公治学精神当为后辈所传承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A13 2018-02-07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宋金绪 杨逸 陶明霞 周豫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8-02-07 阅读量:

新华社发2月6日凌晨,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驾鹤西去,福寿终归,享年101岁。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自学而成一代宗师。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曾任教于新亚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饶宗颐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贯,其治学涵盖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简帛学、文学、词学、艺术学等众多领域,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在每个范畴中,饶宗颐都有自己的创见,为国学开创了不少新的蹊径,“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与季羡林先生并称为“北季南饶”。多年来,饶宗颐与广东保持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广东建有多个研究机构,研究饶学,传承国学。6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饶宗颐的学生和友人,追忆饶宗颐先生国学成就。

治学:全方位型学术大师

得悉饶公去世的消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宪通非常惊讶,“他不久前还在海外活动,相当健谈,没有想到这么快去世”。

1979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广州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饶宗颐受邀参会,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内地,曾宪通亲自作陪。第二年,在曾宪通等人陪同下,饶宗颐历时3个月踏访了14个省市,参观了33座博物馆,接触到了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每到一处,皆有着述。

曾宪通认为,30多年前那次中国文化之旅是饶先生治学经历甚至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饶先生基本上是通过流失海外的中国古典文献及实物来研究中国文化,而那次长达3个月的实地考察使他接触到更为广博的古代文物,使他在学术与艺术领域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升华。

曾宪通说,饶宗颐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事事爱追根溯源,从不轻信任何人的既成结论”。“他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来不信奉权威,最爱较真”,饶公治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掌握焦点,抓紧重点,发挥特点,尤其特别在“关系性”方面着力。这一治学特点应当为青年学者所传承。

“饶宗颐先生是‘荆楚文化’最早的提出人,他对楚地最新出土的文物十分感兴趣。”为此,饶宗颐与曾宪通合作,围绕曾侯乙编钟、楚帛书、秦简日书三个出土文献进行研究,并出版《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一书:“他认为,学者不要辜负出土文物的恩惠,要在这些文献基础上重建古典学。”饶宗颐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成为中山大学首位名誉教授。在他倡导下,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共同主办《华学》丛书。“西方学者称‘中国学’为‘汉学’、中国学者称为‘国学’,饶公却认为应该称之为‘华学’,它更利于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中华文明的广泛认同。”曾宪通说。

曾宪通认为,饶宗颐教授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学人,他在中国传统学术的十几个领域,比如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简帛学等等,都有筚路蓝缕之开创成就。暨南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陈初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饶宗颐是全方位型的学术大家,治学领域广泛,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学问渊博的长者,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这样全方位型的学者以后很难再产生了。

从艺: 高超文化情怀让“饶体”自成一格

饶公仙逝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等发布联合公告,其中写道“在艺术上,亦为绘画及书法大师,绘画方面开创西北宗山水画法及荷花新技法;在书法上则自甲骨、以至篆、隶、楷、草等各体,俱写出自己的面目,世称‘饶体’”。

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顾问洪楚平与饶宗颐交往较多,曾经多次为饶宗颐举办展览,比如,“造化心源——饶宗颐书画艺术展”“丹青不老——饶宗颐艺术特展”“天地太和——饶宗颐百寿百联”展等。

洪楚平说,饶宗颐的艺术与学术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是他对中国艺术史论方面的研究、评论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有非常独特的研究视角,包括他对敦煌白画和书法的研究,白画是他首先发现的;其次,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饶宗颐的书法艺术吸收了是中国历代文字不同时期的风格,形成自成一格的“饶体”,可以说书法创作上走了一条正道。在美术方面,饶宗颐从敦煌的画样出发,以传统宋、元、明、清的笔墨为主进行创作,他的“饶荷”独树一帜,他还提出中国山水画“西北宗”的说法;再次,饶宗颐将中外艺术进行融合探索,他非常倡导绘画的文人气息,同时还广泛吸收印度、东南亚、法国、美国等地的艺术因素。他每到一处都会作诗和写生作画。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很多生动的素材。

洪楚平认为,饶宗颐从小受家学的影响,接受诗文书画,打牢传统文化基础,后来又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饶宗颐一直强调“新经学”,就是传统的儒家学说,“经学对现代仍然有意义,这方面是我们艺术灵感的源泉,值得后人继续学习”。

“饶宗颐认为,不应该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国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而且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我们需要引导后人走上正道,并且在这个正道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出发”。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认识饶宗颐多年,他认为,作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饶宗颐对广东艺术的影响是逐步体现的。“他的学术领域宽广,学术成就丰硕,深厚的学术成就基础造就了他文人艺术独特的品格风貌,成为当代文人艺术的代表,他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高超的文化情怀和文化修养。”“我们这一辈人不断强调中国画的创新,创新与变革成为岭南画派的核心思想。实际上,饶老虽然是广东人,但他不同意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他更多向往传统。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为岭南画派树立了另一个标杆,他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强调变革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他的艺术对当下岭南画派的创新而言,恰好形成一种互补,尤其是学术上的。”

影响:“饶学”在内地开枝散叶

饶宗颐晚年醉心书画,其将毕生丰厚学养凝练于笔法之间,自成一家。同时,饶宗颐与广东各界学人联系紧密,常有题词。中山大学八十年校庆之际,彼时身体不佳的饶公仍举笔挥毫,题下“岭学辉光,开来继往”。

2009年,南方日报推出大型策划“世纪广东学人”系列报道,挖掘对中国近代学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家,如陈寅恪等人。当时南方日报采编团队专程前往香港拜访饶宗颐。当时已经93岁的饶宗颐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握手时还颇有力道,现场饶宗颐还欣然为南方日报“世纪广东学人”题字,并允诺给南方日报60周年社庆题赠墨宝。当时饶宗颐还说,“为南方报社这个系列报道题词,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专访中,有件事令采编团队印象格外深刻。饶宗颐说:“‘持论要正’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这对后世学术是非常重要的。”饶老曾经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写了研究王莽的着作《新莽史》,本来当时已经有出版社跟饶宗颐沟通发表,但要求饶宗颐将王莽写成皇帝,而他崇拜的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却未将王莽视为正统。最终,饶宗颐认为出书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不能投其所好,最后竟将这份心血束之高阁,书稿在箱底压了半个多世纪。饶宗颐后来回忆说:“庆幸有股勇气停下笔来,并为自己有一份担当的责任感而自豪……绝不能勉强为功名去做学问。”他还笑称,“人要讲气节,除了求真、求知,还要求正;要是当时我出了这本书,早出名了,但也可能毁了我。

饶宗颐也似乎从没有大师的架子。当年,一群雷州田园村的农民自发筹建广东“中国雷歌馆”,一入馆内他就看到一块“中国雷歌馆”的匾额,这块匾就是身为潮州人的饶宗颐专门为这群身体力行保护和传承包括雷歌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歌谣的农民题写的。

2013年6月,“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在广州增城奠基,96岁高龄的饶宗颐专程赶来,他面容清癯,剑眉星目,十分健朗。当时他每天还在读书、还在带领学生做研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说,“饶老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即使到了90多岁高龄,你给他一个学术问题,他还是会调研下去。所有他研究过的问题,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从对问题的研究里面获得很大的乐趣,不管是哪一个课题,他都能做出趣味出来。”2015年,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海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打造一个兼具国际性、权威性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鼓励海内外学者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钻研饶宗颐的论着和艺术作品。

如今,“饶学”这一名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了饶学研究所,不定期出版《饶学研究》学术期刊,如今已经出版多期。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8-02/07/content_7702480.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