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 (1956.1.2-2018.1.8)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彭华,1月8日于广州病逝,享年62岁。
彭华,安徽砀山人,1956年1月2日出生。1982年1月在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2年9月至1995年8月,任广东省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1995年10月起入职中山大学地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导。
彭华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为中国丹霞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领域开拓者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
一生坚持
成就中国丹霞地貌世遗梦
彭华的办公桌还没来得及整理。目之所及,皆是丹霞。桌上还放着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评阅材料。
橱窗里,学生教师节送的贺卡,和所获荣誉证书工整地摆在一起。
但主人却走了。
“彭华和研究团队一起把丹霞推向了世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林耿说。
2010年巴西时间8月1日18时,历经17年,中国丹霞申遗“大业”终成。彭华为之奔走了数十年。
早在1993年首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提议丹霞山申遗。之后7年,几经研讨,均被认为“暂时不宜”而被搁置。
2003年6月,离申报世界首批地质公园只剩20天。此前彭华不下20次以多种形式催促丹霞山申报,但一直未得到确定答复。
彭华急了,第二天赶到丹霞山,多方协调,在没有立项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开展申报。20天,完成了申报材料。彭华亲自去北京陈述,以总分第五名列入国家推荐名单。
2004年2月13日,丹霞山最终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妻子丰秀荣回忆称,这天夜里11点多,巴黎的越洋电话传来好消息。彭华从书房冲出来,抱起她,在客厅转了三圈,激动地大喊:“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了!”
丹霞山迈出了被世人熟知的一大步。Danxia Landform的名词也成为被国际地科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同和使用的术语。
彭华再次提出,丹霞山的下一个目标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06年至2010年,彭华在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中,担任整个系列的专家组长,同时担任丹霞山申遗专家组长。
“他是积劳成疾,心脏有问题连跟夫人都没说。”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谷晓丰说,彭华教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丹霞事业。
申遗成功后,为了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和世界遗产的科学认知,彭华还在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和科学馆做了70多场丹霞科普讲座。
丹霞情
一旦爱上便是一辈子的事
“他始终保持赤子之心,把一生都交给了丹霞事业。”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说。
1987年,彭华第一次到丹霞山,是跟随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做韶关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当时丹霞山还只是一座粤北的地方名山。“第一次见到她便一见钟情,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地理人,有义务研究和推广她。”彭华曾说。
1988年,彭华和陈传康一起帮助丹霞山申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拿到第一块国家级品牌。
与丹霞从此结缘。
1992年,彭华应邀为丹霞山翔龙湖景区和阳元山景区做规划。三年间他以忘我态度投入丹霞山的研究和新景区开发工作。
2017年暑假,地理学院学生在丹霞山实习,带队的林耿印象深刻,一位卖小工艺品的老太太热情地跟彭华打招呼,早期丹霞山开发时他们就相识。
爬山时,一个卖香瓜的老伯追着彭华送瓜。山顶一个农庄里,老板一个劲儿给彭华送菜,还要给他打折。
林耿感慨,很多人把自己的学问做得很漂亮,但可能“关”在象牙塔里。彭华把中国丹霞地貌变成一种文化守护,并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他是真正走在大地上的学者,真不容易”。
1995年彭华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城市与资源规划系),主讲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基本技能类9门课程。
同事回忆,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他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并编写了80多万字的讲义。
丹霞地貌是由中大学者提出,有四代学者为丹霞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原来不为人知到名扬世界,彭华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他接下了丹霞地貌学研究接力棒。2000年,彭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丹霞地貌专著。2009年5月,他策划、筹备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发表了“丹霞宣言”。
这几年,彭华将目光从丹霞地貌的景观研究向红层及红层问题研究拓展,带动了国内研究新趋势。
由彭华牵头,以中山大学为主体,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申报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2013年获批。这标志着中国丹霞地貌的基础调查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做到数据真实可靠,彭华带领团队,挤出了几乎所有空余时间,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实地调查。
浪漫主义者
绘出丹霞山全域素描图
认识15年,同事袁媛觉得彭华一直是生龙活虎,谈笑风生的人,“从来不觉得他会突然离开。他总是把光和热,把正能量留给大家,把压力、身体的痛苦一个人默默承担。”
从农村出来的学生闫罗彬跟导师出差时,遇见他眼中的“大人物”总是表现得很怯懦,彭华提醒他,“无论跟谁打交道,都要挺直腰杆,不要唯唯诺诺。”在他眼里,老师彭华亦师亦父,注重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彭华多年的理念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为启智。生活中,彭华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他的素描、国画很拿手,曾亲自绘制丹霞山北部和全域素描图、观景图。同事学生评价,“他是严谨学者,也是浪漫诗人。”
彭华与妻子丰秀荣青梅竹马,是公认的神仙眷侣。博士研究生朱海滨印象里,老师总是给师母各种惊喜。
2017年8月2日,他们正在从甘肃兰州去青海西宁的路上,准备第四次上青藏高原。那天恰好是彭华与妻子的结婚纪念日。
9点09分,彭华给丰秀荣发了一个9999.99元的红包。“师母当时一下子就开心得尖叫起来。”朱海滨说,老师对家庭对爱情对事业都是我们的榜样。
2010年申遗成功后,丰秀荣曾写给丈夫感言:“你是一个智者,因为你永远充满了才思,有无尽的创造力;你是一个傻子,因为你对什么事情都保持童真;在你面前,没有灰心,永远乐观地追求着你的梦。”
薛德升说,离世前一个多星期,彭华正打算跟他商量如何培养丹霞地貌传承人的问题。
斯人突逝,思念无穷。
古人形容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彭华的一生也是如此。
彭华走得太突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一天前,他还在指导学生论文课题。
100天前,他还踏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土地上,寻访丹霞地貌。
这位走在大地上的学者,从前辈手中接下丹霞研究的接力棒,一辈子沉迷进去,是丹霞申遗成功的功臣。
之前,他几乎对所有人隐瞒了病情。
1月8日,因心血管主动脉大面积阻塞,彭华猝然离世,众人痛惜。
1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追忆彭华教授事迹座谈会上,一片啜泣。
“惊彭子英华早逝,叹丹心遗产长留。再休提乡愁彭祖,唯漫看碧水丹霞。”
同事朋友动情落泪,“希望他这一次好好休息。”
原文链接: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01/12/content_2962.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