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扎根中国大地 树立正确导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27第02版 作者:李善民 袁旭阳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12-28 阅读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求和殷切期待。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带来新机遇,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使命和新担当,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新作为。新时代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行动。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存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哲学社会科学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缺少中国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源于西方的学术范式、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长期占据国际学术主导地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已在不少领域可以对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道路、中国问题及中国学者的思想与理论日益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但学术理论思维与体系建构能力不足,常常局限于经验事实陈述,而未能建构中国自身的学术范式,或者只能将中国的问题与实践置于西方的理论体系或方法框架中研究解决,并经常出现生搬硬套、重视数据分析而忽视真实问题研究,导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现“西化”和“国际化”的倾向。然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规范、方法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仍面临艰巨的挑战,从深层次影响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第二,符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当前,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相应出现的是,SSCI、SCI、A&HCI等西方学术评价标准普遍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评价标准,这种导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此外,当前学术界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项目轻成果等评价导向,不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总之,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四个自信”,建立和发展基于中国历史和实践的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束缚。

坚定“四个自信”

新时代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下两方面不可偏废:一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属性,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借鉴西方有益理论和方法,面向中国历史文化、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建立中国话语、构建中国理论,提炼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是世界影响。世界影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只有建立起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能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平起平坐、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述中国故事,切实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理论、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和美好生活贡献中国智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与方法,形成切实管用的思路很有必要。为此尝试提出一些思路。

第一,扎根中国大地,以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为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

第三,坚持中国情怀、面向传统,汲取中国历史经验与概念范畴中的养分,充分发掘、发挥传统话语体系的现代价值,但“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

第四,坚持开门研究,创造性借鉴西方一切有益的理论、概念、话语与方法,将其有机融入中国学术范畴与话语体系,既不照搬也不亦步亦趋,而是“中学为体,西为中用”、“六经注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能与西方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与理论。

第五,坚持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进实践、走进田野。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重大实践与政策问题,以社会大变革时代和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以中国丰富多彩、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变革中的社会生活,作为开展创新研究的源泉活水。

第六,坚持推动以符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学科方法论为基础。深入开展主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话语体系建构工作,不断深化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学科交叉、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发展学术范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第七,推动学术评价转型,建立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适应、相配套的学术规范与评价体系。改变言必称西方的学术评价标准,淡化数量考核,建立以贡献和影响为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

总之,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逐步改变当前中西学术不对称的格局,将“西学东渐”转变为“东学西传”,推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和中国理论走向世界,成为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齐头并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主流体系。

(作者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管理处副处长)

原文链接:ex.cssn.cn/zx/bwyc/201712/t20171227_3795900_1.s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