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回忆春风浩荡的年代 揭开40年前高考“秘密”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7-12-12第A07版 作者:贺蓓 冯宙锋 发布日期:2017-12-12 阅读量:

从1977年12月11日到2017年12月11日,整整40年。昨日,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以高考的名义,聚首中大中文堂,活动主题是“高考改变命运”。这是他们4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当年的87位新生中,近60位到场。1977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怎么出的?当年哪些人才能考进中大中文系?座谈会现场,多个40年前的“秘密”现场揭晓。

77级“传说”变现实

弹指一挥四十载,康乐重聚情依旧。在中文堂前,70余位同窗学生和昔日老师在冬日暖阳下留下珍贵的大合照。77级校友、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特地赶来和当年的同学见面合影。

座谈会在中文堂大堂进行。中文系77级校友王春芙特别准备了学生装主持活动。

“有名人说过,时光的流逝会使我们的额头起皱,失去生活的热情,才会使我们的灵魂起皱。我相信热爱生活的我们,灵魂永远不会起皱,永远年轻。”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哲学系77级李萍说。

“77级一直是一个传说,今天我们把传说变为现实。”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说,1977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迎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春天。“今天中文堂蓬荜生辉,我们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欢迎校友回家。”多位曾教过77级学生的老教授莅临现场。中大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和戏曲学家黄天骥激动地说,回顾61年教学生涯中,上课最兴奋、最认真、最投入就是给77级的同学上中国文学史!“你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本来水平就很好,讲文学史我们是心灵相通的。”

老教授揭开出题录取背后的故事

中大中文系老教授金钦俊是1977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者之一。昨日他首次揭秘出题背后的故事。他说,40年前的今天,大家充满期待,命题组成员也充满期待。

金钦俊认为,高考作文要考出学生水平,论述文不大适宜,可能会“误伤”很多人。因此他坚持不出论述文、议论文。“‘大治之年气象新’的题目,兼顾记叙和议论,既要新气象的事例,也配合恰当论述,应该说考出了大家的水平。”肖寅喜老师则揭秘了当年的录取故事。他说,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比是29:1,而中大中文系远不止于此。“前后花了6天时间造册登记档案。”他说,进中大中文系的学生可分四部分:一部分是成绩300分以上,比如蔡东士;一部分是降低到280分,但语文85分以上;还有因文艺创作较突出破格录取的苏炜和马莉;还有走读生约10人。肖老师语音一落,有人感叹,40年一直都不知自己的分数,今天终于知道个大概啦。

忆过往叙未来:中大是一生的光环

现场气氛融洽热烈,中大中文系老教授陈培湛献歌一首。当年毕业前,大家在宿舍2楼科室开过座谈会,他唱了电影插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今天再唱一次,祝愿所有同学老师心中永远充满欢乐。”从海外特意赶回来的中文系77级校友冯淑萍回忆说,在中大的四年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年我是没有节假日的,国庆中秋都在看书。”她说,77级日后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除了自身努力,还有老师甘为人梯,在春风浩荡的年代“倾囊而出”,让学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她说,虽然被时代浪潮冲落到世界各地,但走得再远都会心系校园,心系祖国。“虽在他乡为异客,但中大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怀士堂前的茵茵翠绿永远是海外游子梦境的底色,所有的老师都是精神家园里最亲最亲的家人。”当年的校学生会主席、中大中文系77级校友蔡东士表示,这次聚会是空前的聚会,是感恩的聚会。他说,“中大学生的‘身份’是我一生最大的光环。”

“中大学生的‘身份’是我一生最大的光环。”———中大中文系77级校友蔡东士

77级日后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除了自身努力,还有老师甘为人梯,在春风浩荡的年代“倾囊而出”,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中大中文系77级校友冯淑萍

相关

跨越40年,四位知名学者对话中大学生

陈平原:心态不要浮躁,身体不要垮

这是一场跨越40年的对话。12月10日晚“1977-2017:跨越四十年的对话”在中山大学康乐园小礼堂举行。从中大中文系77级走出的四位知名学者陈平原、吴承学、周小兵、杨煦生,与中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校园、学术故事,他们也给青年学生提出期待中的目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大学4年,除了想象力、知识积累之外,特别要有恒心。“做人文学研究没办法像别的学科一样很快出成绩。悠着点,心态不要浮躁,身体不要垮,总会到达的。”“在大数据时代,单纯的知识和学问已经不重要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建议,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和尝试那些只有人类智慧才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要有人格魅力、人文情怀和追寻真理的热诚。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杨煦生认为,青年学生要切实地根据自己的气质、兴趣、痛点选择是否从事学术或其他职业。“涉及前途时,你要想明白,什么事情是你坚决不会做的,最低最低的底线,永远是你的出发点”。

“要保持童真。”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周小兵说,小孩子问题最多,提问最勇敢,寻求答案最执着。“要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觉得没什么问题提出来,就有点可悲了。”当然,有了问题,还要有明辨能力,寻找真实的答案。

原文链接: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12/12/content_96246.htm#articl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