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波恩开幕首日,由中国科协、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主办的“千年丝绸之路的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边会在波恩会场“城市与区域”馆举行。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本次边会以千年丝绸之路的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为主题,会议上,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委员会代表团团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阐释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的相关工作进展和中国利用超算进行千年丝绸之路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所长,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委员会秘书长周天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曦研究员分别作了会议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以丝绸之路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和中亚丝绸之路气候与环境研究国际合作为主题,从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与风险问题研究等各角度,探讨千年丝路的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分享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立场,呼吁国际合作。
据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的首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世界媒体对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角色格外关注,此次边会的召开受到各国代表的广泛关注,参会代表们从数据共享、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和减缓与适应问题、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此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科协等机构还主办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及其在科学研究及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成就》展览,展示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作用。
原文链接:http://marx.cssn.cn/gd/gd_rwhn/gd_zxjl/201711/t20171109_3737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