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大公报】穗学者破解“肝癌身份指纹”

稿件来源:大公报2017-10-11第A15版 作者:卢静怡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10-11 阅读量:

广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0日举行发布会透露,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破获肝癌“身份指纹”。据透露,当前对早期肝癌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只有60%左右,即100名肝癌患者中会有40个漏诊。而团队新破获的肝癌「身份指纹」标志物,经过1098名患者试验时,敏感性达84.8%,漏诊率将比当前降低一半。肝癌新诊治方法将在本月中旬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先开始临床应用,肝癌高危人群只要通过抽取血液便可完成检测。

据了解,内地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一半以上。而肝癌发病比较难发现,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而早期获得诊断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50%以上。因此,肝癌早期诊断对肝癌治疗尤为重要。

找到18个诊断位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徐瑞华团队所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就是通过肝癌“身份指纹”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和预后预测的新方法。据徐瑞华介绍,肝癌“身份指纹”指在血液循环肿瘤DNA中40多万个候选位点里,所找到的10 个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以及8个预后相关的位点。

“因为肿瘤循环DNA又称ctDNA,它们在血液中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20 纳克,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而且还混杂在更大量的正常游离DNA。因此检测难度很大,成为世界性难题。”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在这么微量的ctDNA 中检测单个硷基的甲基化水平的难度,好比在机场和火车站的数百万人流中找到个别犯罪分子。

为此,徐瑞华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共同研究,在今年10 月,他们终于从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分别寻找到10个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以及8个预后相关的位点,这等于破获了肝癌的“身份指纹”。

“根据肝癌‘身份指纹’中的10个早期诊断位点,还能准确地预测肿瘤的分期、疗效和复发。”徐瑞华说,这10个早期诊断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总共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研究人群中显示出超过80%的诊断敏感性和超过90%的特异性,意味着肝癌患者的漏诊率将比当前方法降低一半以上。

对于另外8个预后相关位点,团队成员之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韦玮表示,这8个位点能准确地预测不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利于指导医生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更为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例如对预后不佳者避免给予过度的治疗,而对复发高危患者则给予更为积极的辅助治疗等。

月中率先中山大学使用

徐瑞华表示,通过肝癌“身份指纹”来早期诊断的新方法,简便快速,仅需抽取几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检测,可避免活检创伤和放射性辐射。

他称,十月中旬首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

徐瑞华透露,未来还将与美国的张康共同带领团队继续研究ctDNA甲基化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见肿瘤中的应用。

肝癌“身份指纹”检测原理

在癌细胞破裂和死亡时,会释放出循环肿瘤DNA ( 即是ctDNA),ctDNA在血液中游离

ctDNA携带着与原发肿瘤一致的甲基化改变,而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中的早期事件,因此可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

抽取血液, 提取血液中的ctDNA。但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约20纳克,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

通过稳定提取微量ctDNA,提高重亚硫酸盐转化效率、靶向甲基化PCR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最终从ctDNA中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分别寻找到10个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以及8个预后相关的位点,破获了肝癌的“身份指纹”。

原文链接: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71011/PDF/a15_screen.pdf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