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为破解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性国家战略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中山大学将在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两方面发力,建设国家“双一流”大学。
广东教育实力显增
谈到广东高等教育时,陈春声介绍说,广东一直高度重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结合点的作用,省委书记胡春华也强调要发挥高校“三个输出”的作用,即输出高素质人才、输出过技术研究成果、输出高水平研发机构。
广东从2015年4月在全国率先起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确定17所双高建设高校,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决策,3年总共投入300多亿元,并出台了一系列全国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致力打造人才高地,建设一流学科,强化源头创新。陈春声肯定的说,“近五年来广东的高校教育实现了从滞后到追赶超越的快速发展”。
他举例说,经过这一轮高水平的建设,现在广东省省本专科级以上在校生人数增加近20万,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省部级创新平台237个,广东教育的实力明显增强,内涵式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
让陈春声特别振奋的是,今年9月国家确定双一流建设名单之后,广东又率先专项投入支持5所大学18个学科加快建设。
近年强化科技创新
建设“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近年来强化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陈春声介绍说,中山大学着力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科研经费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最近两年从10亿元到25亿元,实现倍增。
在加大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方面,中山大学两年就投入16亿元支持51个平台,168个团队建设,并争取有部分人能够成为国际级的创新平台和团队,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能力也显著了提高。
最近3年,中山大学总共引进各类人才将近2900人,其中高水平人才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师资队伍的增量提质一方面有效的增加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积聚了重要战略资源。
不过,陈春声也清醒认识到,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山大学与新时期中国正式建设一流大学内涵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此,中山大学将在两方面发力。首先,中山大学将强化人才的聚集效应,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新性人才的聚集;另一方面将提升中山大学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展科技创新支撑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山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任务技术公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