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白内障科学临床与基础科研工作三十多年,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科主任吴明星用一双巧手在眼球的毫厘之间进行精细的手术,让众多陷于黑暗之中的白内障患者拨云见日,重见光明;同时,他在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方面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最大成就是为患者带来光明
吴明星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白内障实验室副主任,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2017年),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广东省眼科医师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2016年)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017年),越秀区人大代表。
因为病重的奶奶,吴明星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报了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职业生涯。本科毕业后,吴明星选择了眼科,其中又专注于白内障的治疗和研究。
白内障目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致盲与低视力的首要病因。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以及长期以来积存的大量白内障盲和低视力人群,我国白内障的防治与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眼部手术对医生要求极高,在眼球构造毫米之距的空间内进行手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引发并发症。在操作要求精细纤巧但又重复枯燥的工作中,病人的顺利复明与攻克疑难手术带来的成就感,是吴明星保持工作热情的动力。
由于各地治疗水平的差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可以说是许多求医不得的疑难病症患者的最后一站。虽然一些病症的手术效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到吴明星期望的理想水平,但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和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他还是尽量为患者进行手术提高视力:“从只能感受到光到能看清手指头,这种视力的提高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很有限的。但对于患者来说,已经是质的飞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改善。如果顾及自己的名声(而不去做这种显效甚微的手术),那患者就失去了唯一的手术机会。”
除了为国内的白内障患者提供重见光明的机会,有时间的话吴明星还会到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为患者进行义诊。2016年初,吴明星在省卫计委的组织下来到马尔代夫,“我跟别人说我去马尔代夫,别人都以为我去度假,其实我是去义诊,那么多天下来,都没怎么好好看看马尔代夫的蓝天白云,就顾着为病人做手术。”在马尔代夫的短短11天里,他一共为107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
耐心细致对待每一位患者
如今吴明星身兼数职,作为医生的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培养白内障治疗与研究的人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已培养研究生14名。除了指导学生,吴明星在平时与病人沟通中有着“教学”习惯:对患者进行通俗易懂的“教学”。
在吴明星看来,与患者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手术治疗。他认为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但可以促进患者对治疗、复查的配合,更可以缓解目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他常把眼球比作相机,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当相机镜头不透光了,我们就把它叫做白内障。而他的工作就相当于修理眼睛里面“老化”的“镜头”——为患者更换人工晶状体。“先进行充分的检测评估,再用简单易懂的话告知患者。只有通过耐心的沟通,才能尽量减少患者的疑虑,配合治疗,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吴明星说,“白内障患者大部分是老人家,记性不好,同一个问题可能问五遍以上。但每个人都会变老,当你老了,就能体会到他们的处境。”这种换位思考,让吴明星以更加耐心细致的态度面对每一位患者。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降低白内障手术成本,让老百姓可以免费做白内障手术。”——吴明星
研发国产高端人工晶体
尽管在白内障的临床治疗与理论研究方面已是累累硕果,吴明星仍然保持着对职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突破。目前他与团队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探索国产新型人工晶状体材料研发与应用。
提起这个项目,吴明星一脸自豪与憧憬:“我们要做国产的人工晶状体。如今大部分使用的是进口人工晶状体,价格昂贵,而且缺乏针对中国人的参数。我们使用大数据去统计参数,做更适合中国人的人工晶状体,价格也能降下来。”这不仅仅能节省患者的就医费用,也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符合国家“精准医疗”的大趋势。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吴明星与他的导师就已经开始着手国产人工晶状体的研究,但碍于当时缺乏科研支持与相关政策经验,加上洋品牌进入国土的冲击,项目无奈夭折。“现在做这个项目,也跟当时的心结有关,”吴明星感慨道,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降低白内障手术成本,让老百姓可以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提及自己为之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事业,吴明星显得云淡风轻:“平常人做平常事,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分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把自己的小坑做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