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商报】光明新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稿件来源:深圳商报2017-10-10第A07版 作者:王崇峰 蒋怡 邓红丽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10-10 阅读量:

核心提示

在光明新区驱车沿公常路往东行驶,公常路以北的猪公山下周边区域,等待拆迁的工业园区、居民区和东森教练场等区域日渐宁静。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打造的美丽校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届时这一片将书声琅琅,生机勃勃。

回顾光明新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大学·深圳正式落地光明新区可谓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山大学·深圳这座高等学府的到来,最直观的影响是,将为光明新区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提升新区创新基础能力,构建完整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增强新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新区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创新高地。

而中山大学深圳项目的加速推进,仅仅是光明新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接过光明新区“接力棒”不久的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光明新区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中山大学·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华星光电G11项目、华侨城光明小镇、光明天安云谷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接下来要继续紧紧抓住深圳产业集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加大查违和土地整备工作力度,大力推进违法建筑“零增量,减存量”,始终保持查违高压态势,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为光明、深圳产业发展腾挪宝贵空间。

经过十年砥砺奋进的光明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大有可为9月22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硅谷”,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好深圳、广州龙头带动作用,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光明新区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在其中可大有作为。新区一边连接着深圳科技创新强区南山区,可主动承接南山区辐射和创新外溢效应;一边连接着承载东莞高端制造的松山湖,可探索“总部+基地”合作模式,引导新区总部企业在东莞布局生产基地。同时,新区对外交通便利,龙大、南光高速,地铁6号线、13号线纵贯南北,在建的外环高速横贯东西。依托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光明新区9分钟可达深圳北、19分钟可达福田、25分钟可达广州,构筑了舒适的“半小时都市生活圈”。

光明新区提出,结合新区实际,创造性加以落实,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营造创新生态体系。

据悉,光明新区充分发挥广深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优势,突出创新创业联动发展,从主体、平台、载体、人才、政策5个要素出发,把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

光明新区创新主体提升,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预计截至今年年底,新区国高企业可以达到600家。同时,新区创新平台提升,加强创新创业公共资源开放共享。今年,新区已新增华星光电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创新载体提升,保障创新创业的空间支撑。今年新区已新增2万平方米留创园(二期)空间,新增4个众创空间已通过专家评审。

创新人才提升,汇聚创新创业发展巨大动能。截至目前,新区“鸿鹄人才”已达155人,创新实践基地7个。2017年上半年,新区三种专利申请量4056件,较去年同比增长58.01%。

创新政策提升,推进双创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目前,光明新区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2项具体行动。与此同时,新区推出了《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修订稿)》系列文件,以及《光明新区“鸿鹄计划”系列实施方案》,着力谋求从制度层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个极具竞争力的软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新区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产业转型升级“成绩单”亮眼,2016年度光明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全市考核成绩96.4分,位列全市各区(新区)第一。2016年新区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新增规上以上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上市企业等各项指标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了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升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速腾挪发展空间

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开花结果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动力,2016年11月30日,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最大工业项目——华星光电G11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38亿元,计划于2019年3月实现量产,设计产能月投片量14万张,预计年均产值将达约3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据悉,为了推进项目顺利开工,光明新区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奋战了近100个日日夜夜。面对全市涉及用地历史复杂、拆迁量最大、时间最紧、补偿资金最多的单项工业用地整备任务,光明新区上下一心,以“百折不回头”的精神,在不到3个月的规定期限内,全面完成华星光电G11项目一期建设用地50万平方米整备工作。

G11项目提前1个月顺利开工,光明新区提前完成土地整备任务功不可没,而这也是华星光电扎根光明新区这片热土的原因。华星光电相继有三期项目落地新区,累计投资超过1000多亿元。这一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的集中落地,对光明新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的辐射效应,上下游产业拉动和放大效应是非常明显的。G11项目甫一落地,带动辐射效应便已凸显。

2017年4月28日,华星光电G11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在光明新区开工。该项目作为华星光电G11项目的配套项目,为光明新区乃至深圳市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再添“生力军”。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9亿元,项目设计产能36万片/月。其中,一期投资30亿元,拟建设1条G11玻璃基板后段研磨加工生产线,设计产能为18万片/月,预计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量产。

而这一辐射作用还在进一步扩大,在G11项目的选址地块,华星光电计划配套建设一个液晶显示产业园,主要用于布局和引进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链上游配套研发和生产。

在华星光电这一“产业航母”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光明新区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如此高度集中规模集聚性产业链条,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属先例,这也让光明新区一跃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同时,也让深圳在全球液晶显示产业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明未来可期

打造区域性教育、创新高地“中山大学能来,我们肯定高兴啊,等这一天等好久了。”作为中山大学深圳项目被搬迁人的马老师,站在一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规划图旁喜笑颜开,她在规划图上指着自己即将拆迁的房子周边区域说,“这一块未来会变成教学楼,我的孙子说不定能赶上在家门口读大学哩。”像马老师一样,喜见中山大学深圳项目到来的新区老百姓还有很多,他们希望中山大学深圳项目的建设,能加快光明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区,教育水平、城市品质、生活环境均能得到改善和提升。

据介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位于光明新区新湖办事处新羌社区、楼村社区,项目预选址用地约321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150.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5万平方米,包括新陂头河(含新陂头河景观建设)以南,公常路以北的猪公山及周边区域,主要规划建设满足“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一期用地土地整备任务主要包括三个工业园、两个集中居民区以及宝安教育基地、东森教练场、新美加油站等。

自2017年8月15日“中大项目”土地整备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以及新区各职能单位的强力支持下,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人员进驻一线,倒排时间、倒逼进度,放弃休息、日夜奋战,紧紧抓住住宅片区这个重点,并同步推进工业园等非住宅类片区的攻坚,通过顺畅的工作机制,各工作组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了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住宅片区签约已全面完成,住宅片区包括北山牛场、新美教师宿舍及林地周边建筑等三大片区,共113户业主。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9月4日正式启动谈判签约,短短17天,于9月20日全面完成113户私宅的签约。目前正在开展后续工作,力争在10月15日全面完成腾空交房。同时,非住宅类土地整备取得突破,东森教练场已于9月26日签订了正式补偿协议;宝安区教育基地、新美加油站及佳益包装厂已达成补偿共识,并签订了框架协议。此外,中大项目共涉及83座坟的搬迁,已达成补偿意向63户,占75.9%,其中签订正式协议59户,占71.1%。

据悉,除了中山大学·深圳,“中大项目”还包括中大附属配套、中大附七医院扩建等项目,三个项目用地总面积累计达350万平方米,建筑物约450栋,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需征收8个工业园,2个集中居民区及林地周边建筑。

目前,中大附属配套、附七医院扩建项目同步推进。这两个项目土地整备的测绘、评估工作现已完成,正在开展土地置换、协商谈判工作。

中大附七医院扎根光明

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百年名院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路之隔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是深圳市“三名工程”引进重大民生项目,占地面积23.52万平方米,规划总床位4000张。其中,一期工程床位800张,医院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完成装修,进入验收阶段,即将开业。

据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将依托中山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积累、医院管理、品牌积淀等方面的雄厚实力,由极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点支持建设,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育5至1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服务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百年名院。

除了今年即将开业的一期工程,新规划的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5.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200张,将建设以学科群为主体的内外科大楼、医学影像中心、保健体检中心、灾难急救中心、妇儿与生殖中心、科研大楼、教学与技能培训大楼等,预计2020年之前完工。

据介绍,中大附七医院目前已引进了普外科、神经内科等近30个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其中,国家卫计委重点临床专科18个,身兼“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的“双料国家队”5个。医院核心医疗队伍80%来自中山医系统,而且是全职引进。不是“飞鸽牌”看了门诊就走,而是“永久牌”扎根光明,为打造高水平、高起点的医院奠定坚实的医疗团队基础。

经过24个月加班加点的筹备,目前,该院已入职员工699名。医院已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致力打造智慧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看病、缴费、检查预约“一卡通”,实现就医零排队,诊疗无纸化。一旦医院工程竣工验收完毕,医院将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进场准备,尽早为深圳市民服务。届时,医院将同步开放门诊、急诊、住院,短期内开放床位达到800张。

高标准规划建设

光明小镇“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2017年8月29日,光明新区的一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吸引了深圳市主要领导的关注与参与,该项目为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是光明新区与华侨城集团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计划投资300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据悉,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的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将借力光明新区产业及新城发展优势,依托项目地周边公明水库及光明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展示文化”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为基底,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补充,以科技为手段,打造集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运动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小镇,探索城乡共融的生活方式,树立新型城镇化的珠三角样本,以国际一流品质建设绿色光明小镇。

“相信不久的将来,光明人可以参加家门口举行的马拉松。”华侨城集团相关负责人在开工仪式上表示,此次8月底率先开工建设的马拉松山湖绿道是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光明新区山湖绿道项目全线总长度75.4公里,此次绿道建设部分为山湖绿道项目一期工程,总长度30.6公里,宽度4至6米,计划投资约2.85亿元。设置4处主入口及3处次入口,共规划停车位950个。建成后结合城市道路可策划两条城市马拉松赛道线路,同时新建绿道与周边绿道相连接,形成大环套小环、串景连园的休闲绿道系统。

如此大体量的项目能在光明新区迅速落地,真正体现了“光明速度”,也是新区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理念结下的硕果。 作为光明新区的重大项目,新区对光明小镇的期望很高,希望华侨城能通过超前规划,以国际视野高标准、高品质打造光明小镇,助力新区早日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的发展目标。

原文链接:szsb.sznews.com/PC/content/201710/10/c193441.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