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9名广州医生5年来先后赴喀什医疗援疆:重建科室再造流程“科技援疆”赠文献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7-10-11第A10版 作者:记者 阳广霞 通讯员 欧阳霞 林伟吟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7-10-11 阅读量:

广州向西北,飞行5000多公里,可以到达中国的“西极”——— 喀什。

作为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广州医疗资源密集,医疗水平在全国举足轻重。而整个南疆地区,目前仅有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这一唯一的三甲医院。

5年来,9名常驻专家医生穿越大半个中国,将医疗资源从南粤大地辐射到南疆大地,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串联在一起。

“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援疆,我会后悔一辈子。”援疆专家李国照说。

从零开始 重建急诊科

2014年的一天,喀什巴楚县一辆大巴车在车祸后发生了火灾,近10名伤员都被送往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平时最多一下来三四个,急诊流程一下子崩溃了。医生多,都很忙,场面很乱。”喀地一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阿布都克尤木·吾买尔回忆。随即,急诊科主任余涛紧急按“红黄蓝黑”四色,带领科室进行伤检分类,理顺流程,厘清轻重缓急,一切变得有序。

时间倒流到几个月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涛参加广东省卫计委重点专科建设专家“组团式”柔性援疆计划,被派往喀什,挂职担任喀地一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

“值班房、诊室、抢救室,都在一间50平米的小屋子里搞定。”到喀什的第一天,余涛感到“震惊”,喀地一院急诊装备简陋,它只是“中转站”,病人送来后马上分诊,不具备紧急处理病人的能力,“相当于没有急诊的功能”。

这与喀地一院的地位并不相符。它是南疆区域医疗中心,急诊是被检验的第一环。

喀地一院院长邹小广和副院长张健给余涛委以重任:重建急诊,建立学科体系。这并不简单。协助余涛的只有两名分别从普通外科、ICU抽调的骨干,场地全无,科室如一张亟待绘制的白纸,一切从零开始。

首要的任务是新建急诊的“医疗区”,余涛充当起了“工程师”的角色,每天呆在工地里,看图纸,监控流程,呆到半夜也是常事。“不同办公室的功能、分布,需要什么设备,都要负责。”

场地建设几近完成。新成立的急诊科,医护人员都从各科室抽调“拼凑”而来,余涛把大家汇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大扫除。“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要让大家有认同感。”

科室开张前一周,余涛和其他医生密集地进行急诊科医护人员岗前培训。他也重新全面制定了急诊核心制度16项,护理工作制度37项,规范急救流程24项。

7月26日,一头烤全羊招待邀请的各科医生来参观,科室终于开张。重组而成的急诊医学科场地数倍增加,形成了集120院前急救、120急救远程调度、院内四级分诊等一体化的急救体系。从无到有建立急诊体系,一切步入正轨。

“非常严格、非常好”,这是喀地一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晓莉对余涛的评价。“问题回答不上来会被骂,骂完乖乖回去看书。但他跟我们的感情不一般,像长者,像亲人。”在2014年全疆第一届急救技能大赛中,喀地一院获第二名,第二届更是夺金,“一炮打响,急诊走在全疆前列,给人深刻印象”。

规范流程 改变粗犷看片模式

与余涛并肩援疆的,还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放射科主任李国照。

在李国照的微信朋友圈中,翔实记载了“八十一回”的“喀什回放”,感性而幽默,这是他在新疆一年半的足迹。作为广东省卫计委第七批援疆医疗队队员之一,他也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疆时间最长的医生。

“机器这么好,但照出来的图怎么是这样?”放射科拍的CT、MR等图像本该为全院各科室提供诊断依据,但李国照翻阅了一遍喀地一院历史图像,有点失落,“为了求快,原本可以1毫米为单位进行扫描,但他们却要8毫米、10毫米,没有统一标准,分辨率大打折扣。”

诊断变得无所适从。“比如肝里有东西,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恶性还是良性。”李国照说,久而久之影像做一套,临床科室的诊断却是另一套“不信任,相当于没做”。

李国照试图改变。他依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规范操作流程,给科室定标准。一开始,医护人员很抵触,因为医生要多看片子,护士要多打针,工作量都加大了。

但久而久之,效果显现了。“其他科室的人觉得报告的质量上去了,再翻看以前的片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喀什一院CT室主治医师周仁冰感慨。李国照也不定期到喀什的12个县讲课,改变了以前粗犷的看片模式。

2014年,喀什一院整年只做了200多例冠状动脉CT检查。2016年,这一数据升到6000多例,刨开体检,也有近3000例,增长了十几倍。同事亲切称呼李国照为“照哥”。“他不摆架子,人缘很好。”喀地一院C T室医师玛依迪丽·尼加提说。在同事的陪伴下,李国照也在业余时间踏遍喀什大地。“一个人,一年半,换回一个可以互相吐槽的团队,梦中也会笑醒。”朋友圈里,李国照慨叹。

远程援疆 用业余时间“传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卢淮武2015年10月到喀什,也“手把手”带教,规范了“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等多种高难度手术,多次到县级医院进行会诊,指导腹腔镜手术和宫颈癌手术,更新了微创手术的新理念,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获喀地一院科学进步一等奖。

此外,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伍少玲、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军、副主任护师潘丽芬、妇产科主治医师郑澄宇、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丙忠等人,也先后赴疆,为当地医生和患者带去福音。

援疆并不会随着医生的离开而结束。2016年,阿布都克尤木到了广州,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修了整整一年,接待他的,就是曾经的主任余涛。抵广州伊始,余涛就为他进行了职业规划。

再回新疆,阿布都克尤木说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我认为医生能治病就好了,到广州才发现,原来医生不只是治病,还要做科研。”现在,他带领着喀地一院急诊科从学习教科书转变为学习指南、文献。

2015年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实现了与喀地一院的远程医疗对接,身在广州,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就能指导5000公里开外的医生。

余涛至今仍在喀地一院急诊科的微信群里,当新的指南出来后,他不忘往群里发一份,碰到业务难题,他会统一作答。援疆刚结束时,李晓莉几乎每周都要打余涛的电话进行咨询。李国照也时不时会收到各种片子,他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继续“传经”。现在,李国照每年都要去喀什两三趟,每次去都引来一阵“轰动”,科室甚至打出“热烈欢迎李国照主任回归第二家乡喀什”的横幅到机场迎接。

接力援疆 走“科技援疆”路

今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科副科长赵新保接力援疆,一切朝着“科技援疆”的路子改变。

想从“临床医院”转为“临床科研型医院”,喀地一院仍有太多短板要补。赵新保首先开了一个“口子”。他发现,喀地一院的图书馆几乎是零,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图书,多年没有更新,网络数据库只有万方中文数据库。一个想法由此萌生:通过本院扶持,成立图书馆在内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和党委书记王景峰汇报时,他们表示全力支持。最终,在赵新保的努力沟通下,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政策帮扶下,在广东省科技厅情报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喀什—广东科技信息创新中心。

今年8月4日,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带领下,宋尔卫、王景峰携医院的10多位科研骨干,前往喀什,参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喀什科技活动周活动。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捐赠的价值30万元的图书,被放在门诊大楼11层,随时借阅,文献查阅也近在咫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管理制度、论文管理制度、院内课题申请基金制度……一项项制度在赵新保的帮助下开始落定。

科技援疆,并非一个口号,而是变成一本本图书、一个个网络端口、数据库、一项项制度。

2012年,喀地一院才申请到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2017年就成功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4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实现国家基金零的突破,“以前课题主要是广东援疆专家指导,现在基本上都是喀地一院的医生自己写的。”赵新保说。

在科技活动周上,喀什还迎来了一个外国专家。在宋尔卫的邀请下,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姜文国也首次踏足喀什,他在肿瘤领域有杰出贡献。姜文国发现,这里的人群乳腺癌发病有其特征,这或许跟民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卡迪夫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合作平台,搭建喀什合作站,建立乳腺中心并做研究,为新疆做点事情。”

今年8月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急诊科、妇科、产科、超声科与喀地一院的对应科室签订了专科建设协议书,以科室为单位签订协议进行帮扶,这还是首次。援疆工作仍在进行中。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10/11/content_77243.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