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辗转,快报找到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崔峻教授,他是行星领域的专家。“国内应该只有我一个人参与过卡西尼(项目)了,我从2006年到现在参与了11年。
1997年,卡西尼号发射上天。崔峻刚刚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还不知道这件事会和自己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20年间,卡西尼项目组的科学家都换了好几茬,43岁的崔峻居然连一张那时期的工作照都找不出。“我当时肯定啥照片都没拍。2012年回去过一趟,拍了几张照片,回去看我工作过的办公室。”崔峻和卡西尼号结缘,还真是天大的巧合。他2001年到亚利桑那大学读博士,一开始研究的是宇宙学。后来导师身染重病,科研经费全部泡汤。“当时我面临选择,要么换导师,等于重新换一个研究方向,要么不要学位了,直接去工作。”2005、2006年最火的是金融,无数学物理出身的人都挤破脑袋去华尔街找工作。当时别人帮崔峻也介绍了一份,“我想想还是没舍得,读了这么多年书,放弃怪可惜的”。
正好有个做卡西尼项目的美国导师要找学生,但要求一定是北大、清华毕业。“我的导师对中国人的印象就是数学、物理基础特别好。我们一拍即合。我也才真正进了做科学的门槛。”2004年,卡西尼号抵达土星轨道时,崔峻是当时卡西尼项目里惟一的一名中国人。记者 戴维在美国研究卡西尼号, 有专门的场所吗?
就在学校里做研究,普通的办公室。这种东西不需要做实验,数据都是卫星接收的,然后通过网络就传过来了。
卡西尼号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一个项目,参与国家有十几个。卡西尼号是美国宇航局负责,惠更斯号探测器是欧空局负责。两个加一起,有十几台仪器。每个仪器都有一个制造单位,有的是美国,有的是英国,还有意大利、瑞典。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一个科学家团队,是开放式的,全世界在这个领域对这个数据比较熟悉的科研人员都在这个团队里。
不需要报名吗?
学术圈不大的,不需要报名。有时候会有一些新人介绍进去。大家就是频繁地开会,通过电话会议来讨论。
卡西尼拍回的照片很清晰吗?
看湖泊是很清晰的,泰坦(土卫六)大气很厚,有一层很厚的雾霾,可见光的波段是看不到的。所以用的是红外,有专门的红外相机拍。它考察泰坦比考察土星本身多得多。
谁都可以看这些数据吗?
所有的数据,甭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都有一年的保密期。一年之内,只有项目组可以看。我有几年也是项目组的,随时都可以看。网上可以下载的高清图,都是要一年以后。
是不是可以借机让卡西尼号近距离探访土星?
对土星的探测,之前的飞行器都是掠过。这次是一头扎进去。去年,卡西尼号空气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来北京,他做完报告,我还问了,扎到什么地方,你的仪器还能正常工作?他说了一个数据,是比较低的地方,地球的是110公里,土星要比这高一点。
它要坠毁了,你们科学家是什么心情?
你不提醒我都忘了。我就记得是9月份,具体哪一天我给忘了。
遗憾是肯定遗憾的,因为没有更新的数据了。还有就是对土星的探测少了点。因为土星本身的大气也很有意思,但基本没有探测。它是绕着土星轨道转,但离土星很远。
科学家都好冷静。NASA不是说壮丽终章吗?听上去很悲壮。
这个东西就不是我们科学家擅长的事了。前几年“玉兔”号停下来不工作,也弄得挺煽情。
人物名片:
崔峻已经发表的有关卡西尼项目的论文将近30篇,都是在JGR、GRL、ApJ等国际主流SCI期刊,内容是大气逃逸、电离层形成等。通俗讲,他是研究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的大气的。
崔峻1974年9月出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现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星物理创新单元首席科学家。
我们的生活里处处是太空科技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
2013年9月12日,NASA宣布,“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已确认飞出太阳系。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1号”。
2017年8月8日,我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项目落户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红崖地区。
2030年,美国计划登陆火星。
“其实美国一直没有怎么停。用中国人的流行语言,这叫深空探测。什么叫深呢?就是脱离了地球引力场,飞到月球,或者更远的地方。最早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竞争,主要发射对象一个是火星,一个是金星。美国几乎所有的火星探测器都成功了,金星全失败了。苏联是反过来,金星全成功了,火星全失败了。21世纪开始,欧洲加入进来。2010年左右,又加入了三个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崔峻说。
太空探索看似与我们的生活距离遥远,其实细数下来,我们现在处处用着太空科技。比如在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执行任务时还要想办法应对尿急的“囧事”。后来科研人员发明了能大量吸水的纸尿布,这项技术转为民用之后,就带来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尿不湿”。
方便面配料包中的脱水蔬菜,最初是NASA为了让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吃到蔬菜,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开发出来的技术。
很多人睡的“记忆海绵”床垫或枕头,最早也是NASA为宇航员进行太空旅行而设计的支撑和保护垫。还有太阳能、GPS导航……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过:“太空开拓与已经过去的大航海时代很相似,同样是远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开拓一个更好的生活……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曾参与过旅行者1号项目的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曾说:“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科学总是能够探索出自然所具有的令人尊崇和敬畏之处。理解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加入和融入到宇宙壮美之中的一种盛赞(即使是在极小程度上的加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都关注着卡西尼任务的倒计时吧。
原文连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2017/09/14/article_detail_2_20170914B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