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特区报】让“生命礼物”更“鲜活”

稿件来源:深圳特区报2017-08-11第A10版 作者:李明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8-14 阅读量:

深圳特区报广州8月10日电 7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何晓顺团队成功地实现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断”人体肝移植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了患者。手术过程比常规肝移植更平顺,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8月8日,该团队为50岁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男性患者张某成功实施了第二例同类手术。8月10日,记者从中山一院了解到,“不中断血流”器官移植理念的成功实践,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器官移植一直沿用的技术的先天缺陷。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器官的移植上,有望重构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器官移植学科可望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肝脏缺血15至30分钟就坏死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这已经成为“医学常识”,也被写入医学生的教科书。然而,“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这一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

“供肝的质量和保存的时间长短,是保证换肝成败的关键因素。”何晓顺说,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而在传统移植模式下,受到损伤的肝脏移入患者体内,肝功能多少都会“打折扣”。

“我们用转氨酶来评估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换肝的病人术后转氨酶高达数百乃至数千,都是挺常见的情况。”移植医生赵强说,新肝植入病人体内,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再灌注”,这一过程也会发生险情。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冷热交织的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医生称为“灌注后综合征”。若手术时麻醉技术不够精湛,或情况过于严重,患者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这种“不中断血流”的肝移植技术,可以将这些传统手术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

●自主研发为器官供血神器

“器官移植医生的职责,是将捐献者送出的‘生命礼物’完好、平稳地传递给需要的病人,我们希望让这份珍贵的礼物少受、不受损伤,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何晓顺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多年来,他带领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何晓顺大胆假设,如果在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器官的血液供应,器官就能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上述难题将迎刃而解。然而,这个设想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最大的困难在于:肝脏离体后,谁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血液供应?

中山一院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五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如何做到断离血管、接入机器的同步性,这是最棘手的,如果无法做到精准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血液中断,让手术失去意义。”

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有望颠覆传统器官移植理论实践

中山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技术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是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他表示,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到十分振奋和欣慰。因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更是我国学者对整个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该技术有望颠覆传统的器官移植理论与实践,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原文链接sztqb.sznews.com/MB/content/201708/11/c141296.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