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光明网】香港回归20年:利用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稿件来源:光明网2017-06-29 作者:陈丽君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7-06-30 阅读量:

作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陈丽君

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下,经济制度优势得到完好保持,经济取得显著成就。香港保持了独立关税地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WTO等国际组织,继续采取自由港经济政策,开放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同时货币独立,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维持不变,金融市场保持完全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货币自由兑换度、资金流动自由,香港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同时,香港财政独立,不需向国家纳税,而且具有优良的税赋政策,税制简单,报税流程简短快捷,企业直接负担的只有16.5%利得税,个人薪俸税标准税率为15%(0至17%累进),均属于全球最低水平之一。此外,香港拥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稳健的金融体系、成熟的专业服务、廉洁透明的政府、先进的基础设施。2010年11月以来穆迪、惠誉及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先后调升香港的主权评级,其中标准普尔2012年首次将香港的主权评级调升至AAA的最高级别。2016年主权评级对香港的“AAA”评级及“稳定”的展望维持不变。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排行榜中,香港排名第一;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连续多年蝉联榜首。

优越的经济竞争环境,使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三大地位。香港是全球第八大证券市场、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衍生品授权市场,拥有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全球排名前100家银行中超过70家在香港设有业务。1997至2016年,香港外汇储备由928亿美元增长至3862亿美元,增长3.16倍,位居全球前10名,人均外汇储备更达全球前3位,同时是国际第四大外汇市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金融发展排行榜”,香港在全球的排位基本保持在前三位,是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地、机场货运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13392亿元增至2016年的35882亿元,增长2.68倍,是世界第八大贸易体;境外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由2008年的1298家增至2015年的1401家。

尽管回归后香港经历了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型肺炎袭港、2008年金融海啸等一系列的冲击,加上经济全球一体化挑战,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仍然由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3.2%;人均GDP由1997年的21万港元增至2016年的34万港元,增长1.62倍,远超很多发达经济体。其中2004至2012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2012年香港人均高达36660美元。香港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香港财政储备也由1997年的4575亿港元增长至2017年的接近1万亿港元,增长了一倍。

香港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的支持。香港在困难的时刻,总能得到国家的帮助。比如,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中央政府宣布6项措施,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拨出118亿美元以随时因应特区政府协助的要求等,对香港汇率危机迅速得到控制起了积极作用。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中央推出了自由行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使2003年第四季度便走出经济谷底,经济升幅达4.2%,2004年更高达到8.1%。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还为维持香港国际金融、运输、贸易中心地位给予了强有力后盾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香港发展,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稳定香港金融市场起了重要作用;内地尤其是华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大量产品与设备经香港进出口,对香港保持为国际运输与贸易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对于香港总部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著。

未来香港只要充分利用经济制度优势,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就能解决或缓解经济发展的问题,使香港经济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share.gmw.cn/theory/2017-06/29/content_24931531.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