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香港三天,除了与广大香港同胞和全球中华儿女一起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也对香港美好未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习主席时隔九年再次访港,特别强调坚守“一国两制”的初心。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讲话中,“一国两制”字眼出现七次;在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国两制”出现高达26次之多。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香港坚持“一国两制”治港方针不变形、不走样的决心不变。
香港如何利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这亦是习近平主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根深才有“两制”叶茂
“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20年的风雨歷程,印证在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是成功的。当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中央、内地、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团结一心,坚持以发展经济民生为导向,必定能排除万难。
“一国”是根本,只有“一国”的根深才有“两制”的枝叶繁茂。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如果香港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涡,人为製造对立、对抗,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香港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环境加剧的情况下,经不起长时间的内耗,亦将面临更大挑战。
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一方面,“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保持了香港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对香港传统优势产业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香港不仅能够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而且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
香港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香港具有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专业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香港长期充当经济“桥头堡”的作用,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
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利好
第一个利好:深港科技合作圈。深港河套协议的签署是中央在香港回归前夕送出的厚礼。香港科研长期具有良好的基础,但科创产业由于土地、产业配套和政策导向的缺失,多次错过做大做强的机会。深港河套为平台的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将为香港与深圳共同打造世界级的科技湾区提供制度试验平台。寻找跨行政区的科技创新制度,为两地科技产业、企业和人员的互动合作提供优质环境。
第二个利好: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与“雄安新区”并驾齐驱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是中央送给香港的另一份厚礼。目前,制度壁垒下粤港澳三地要素流动仍存在较多障碍。专业服务业的跨行政区投资限制,专业人才资格的互认,监管体制上的差异均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通过中央层面的制度安排和功能协调整合,港澳珠三角地区将从分割的市场走去区域一体化市场。这无疑大大提升香港对内联动,对外拓展的竞争力。
第三个利好:“一带一路”愿景。“一带一路”对香港来说,是拓展国际市场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像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苏州过后无艇搭”,香港应积极坐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顺风车,发挥自己的国际化和专业服务业优势,与内地联手共建境外合作园区和相关行业投资。国家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最近香港加入亚洲投资银行,对香港来说都是有利的信息。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以和平的方式对香港恢復行使主权;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香港发展,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回归以来,香港少年希望快乐成长,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壮年希望事业有成,长者希望安度晚年,这都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来实现。
“一国两制”治港基本方针将继续毫不动摇地贯彻下去,中央和内地同胞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发展。香港居民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香港亦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港人一定可以保持“狮子山精神”,“抛弃区分求共对”。东方之珠香港亦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陆剑宝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