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媒介融合日益受到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并成为媒体改革的首要目标。在高校里,校园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融合时代,校园媒体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工作的活力?
5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关玉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与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师生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校园媒体与共青团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中山大学:打造95后掌上校园平台
在中山大学,有两大主要的团属校园媒体阵地,青年传媒中心和中大青年传媒。目前,青年传媒中心和中大青年传媒共拥有报纸、杂志、微信、微博、App等5种传播载体和平台,也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品牌活动。
当前,新媒体成为社交网络最为普遍的工具,其社会影响愈发显著,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也受到了深刻的浸染。95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主要学生群体,他们十分依赖网络,擅长使用新媒体。因此校园媒体必须利用好新媒体这一载体,借力发力。
今年4月,“中大青年App”上线,提供图文资讯、视频栏目、纸媒电子化、讲座视频等内容,并接入13种实用的校园服务,如选课、成绩查询、校车车票购买、校内活动查询与报名、青年之声活动版块等。“中大青年App”由校园媒体自主研发,因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和学校资源的对接,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除了打造掌上校园生活平台,中山大学提出“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组建一批以青年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团学干部为主的评论员队伍,引导和带动青年开展舆论引导;中山大学团委组织了新媒体培训班和中大青年传媒全员培训会,让同学们认识并担负起校园媒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责任;中大青年传媒顺应媒体发展趋势调整架构,拟定新媒体平台运营制度。
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期间,中山大学挖掘8支创业团队不为人知的故事,像小说一样在团委公众号上连载,引起了青年学生共鸣;今年4月,中山大学举办第三届B&Y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组织25所高校建立文学代表队,每队在中大青年和后院微信公众号上更新连载创意小说,以创新的赛制方式搭建起省内高校文学交流的品牌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养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它又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棘手的工作,因为它是联动的,覆盖每位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校园媒体,应该利用其天然优势,通过多样的形式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考维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有什么疑惑,并因人而异为他们释疑。
网络是一个大环境,每一位青年学生都要呼吸这个环境的氧气,感受这个环境的温度。当青年学生愿意跟我们走,愿意跟我们去清扫网络雾霾时,这个大环境的温度一定会充满生机。
(中山大学 魏鹏娟)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7-06/06/nw.D110000zgqnb_20170606_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