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大公报】深化與內地合作 對接「一帶一路」

稿件来源:大公报2017-06-06第A13版 作者:陸劍寶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7-06-06 阅读量:

香港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優勢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但隨着香港外部環境和本土社會發生的一些變動,近些年的香港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急需尋找新的突破點,而內地消費升級的契機和「一帶一路」戰略願景為香港提供了向外拓展的機會。

香港作為一個外向型的微小經濟體,本土市場飽和、發展緩慢。香港人口只有700多萬,內部需求通常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本土生產。這要求我們在考慮香港的發展時,不能只從香港1100平方公里範圍去思考,更要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市場視野和「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的市場視野去思考。

政治內耗阻經濟發展

從內部來看,香港人才供給與結構上均面臨很大挑戰。在人才供給方面,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勞動力供給面臨更大不足。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估計,隨着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壽命的延長,香港人口的中位數將從2006年的39.6歲延至2036年的46.1歲,到2036年高齡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6%。

在人才結構方面,失衡嚴重,科技工程類人才短缺。受產業結構的影響,香港的專業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法律、工商管理、會計、貿易等方面,醫科及建築工程技術人員相當缺乏。鑒於香港高素質勞動力短缺,2003年起特區政府開始實施「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期望吸引內地人才來港工作。申請者必須擁有本港缺乏或無法即時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項計劃過去平均每年有一萬人申請。但現行人才政策的實施情況未見樂觀,以「優才計劃」為例,獲批數目每年都沒有達到配額上限,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調查認為,除了計劃的宣傳不足以外,優才計劃的人才標準不透明、申請程式複雜,以及續簽嚴格等都是很大的限制,影響計劃的吸引力。

近幾年,香港政治社會問題較為嚴峻。首先是社會由於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增大,造成中下階層怨氣瀰漫。年輕人「難上車、難上流、難上位」。持續攀升的房價和公屋供應制度的弊病,令反對派得到政治把柄和生存空間。「佔中」發生至今,根據香港經濟學家的保守估計,香港近30萬中小企業從業者受到嚴重影響,起碼造成3500億港元的損失,香港人均損失5萬元。

立法會「拉布」和流會成為「新常態」,導致很多有利於促進香港經濟民生的工程難以開展,如郊野公園和填海的絕對禁止,導致香港土地供應來源不足;港珠澳大橋因環保團體反對導致工程一拖再拖,耗費大量公帑;廣深港高鐵也因香港方面「拉布」,香港段遲遲不能貫通。政治內耗除了不利於香港發展,亦影響營商環境的聲譽。

降低成本促中小企發展

香港可用商業用地嚴重短缺,導致中小型專業服務機構運營成本節節攀升,運營壓力增大。一方面,香港的專業服務機構以港島區和九龍半島的寫字樓為主,以中環為集聚地。香港整體私人甲級寫字樓租金在過去10年上升1.8倍,中環租金上漲2.5倍,2016年3月中環錄得租金為190港元每平方呎,超越倫敦西區成為全球最昂貴的甲級寫字樓地段。

國際房地產顧問高緯環球2013年的研究,比較了各國(地區)租金最高的核心商業區,香港寫字樓每月每平方呎租金為120港元,大幅度拋離其他亞洲主要城市,比北京高39%,比東京高43%,比新加坡高近80%。另一方面,香港的所有建築空間都面臨嚴重短缺,各類物業的空置率幾乎創回歸以來的新低。香港甲級寫字樓2015-2019年每年平均落成量預計只有不足200萬平方呎,只是和過去20年的平均水準相近。而過去5年則是香港20年來甲級寫字樓供不應求最嚴重的時期。2007-2013年,公營醫院的病床總數只增加了4%,年齡中位數增加了8歲,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香港商業用地嚴重不足,然新界東北商業氛圍又長期得不到提升,亦引發工作通勤和住房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立足本土擴大市場

近年,內地人民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對香港服務業提出了大量的需求,特別是金融產品、專業服務產品、教育產品和高端醫療服務等。內地對高附加值的服務消費需求佔比將不斷增加。「食品」和「衣着」這兩種必需品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從1993年的50%和14%,分別下降至2013年的35%和11%。而「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這三類高附加值服務所佔比重,則從1993年的2.7%、3.8%和9.2%分別上升至2013年的6.2%、15.2%、12.7%。

與香港唇齒相依的廣東作為中國第一大製造業大省,眾多中小型企業近幾年除了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外,還紛紛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無論是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還是拓展海外市場,都會產生大量對建築及相關工程的服務、律師、會計和財務專業服務的需求,將為香港業界提供龐大的業務市場。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的長久性戰略,涉及眾多的融資、建築及工程服務、法律糾紛等問題,均是香港最有優勢的領域。香港應該立足本土四大支柱服務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完善服務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增大供給數量,提高供給品質,積極主動對接和拓展內地和國際市場。

陸劍寶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原文链接: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PDF/20170606/PDF/a13_screen.pdf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