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正式上升為國家級發展戰略。雖然是一個較新的稱謂,但從歷史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演進卻建立在厚實的實踐基礎上。
從「珠江三角洲」走向「泛珠三角」
內部合作階段:「珠江三角洲」概念最早由廣東省委在1994年的七屆三次全會提出和確定。2008年底,國務院下發《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珠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借助於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珠三角九市承接了香港絕大部分的投資,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得以形成。珠江三角洲與香港、澳門三地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是我國核心的經濟中心之一。
跨區域合作階段:泛珠三角又稱「9+2」。於2003年由廣東省宣導發起,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和貴州9個省區,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內十一個地區之間的合作。泛珠三角建設十二年來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發展論壇」和「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為兩大平台,在推動跨省區、跨行政區合作上取得多領域的合作成效。2014年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會上各方共同簽署了聯席會議紀要和《泛珠三角區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2025)》,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走向深化發展階段。
從「前店後廠」到「粵港澳協同」
前店後廠階段: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廣東製造業大省的地位得以建立,主要得益於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改革開放伊始,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投資合作幾乎沒間斷過。香港地區對珠三角的直接投資規模在外商投資中歷來位居第一。香港製造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轉移到珠三角地區,香港本土則發展起轉口貿易、金融、港口物流、零售和商務等先進服務業。製造環節在珠三角,設計和行銷環節在香港,從而建構起廣為人知的「前店後廠」模式。目前,香港在珠三角製造業投資的比重相較前30年儘管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珠三角製造業投資的最大來源。
粵港澳協同階段:隨着2003年CEPA1.0版和2014年CEPA2.0版的簽署,2015年「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粵港澳地區之間的功能定位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三地已經不是簡單的製造業產業鏈環節上的分工,而是逐漸演變為以服務業為核心的區際間全面深化合作。珠三角一些製造業企業通過轉型升級自創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珠三角地區空港和海港的規模和競爭力不斷提升,珠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發展需求強勁,珠三角一系列的產業結構演變都要求之前的港澳珠三角前店後廠合作模式進行漸進調適。三地合作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生產合作,而是全方位的各產業之間,各價值鏈環節之間的深化和融合發展,互通有無。
從「灣區經濟」到「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版「灣區經濟」: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構想始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具體行動。早在2013年年底,深圳市政府就提出發展灣區經濟。2014年深圳市政府率先正式將「灣區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明確其概念。深圳地處珠江口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要衝,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緊密。「灣區經濟」規劃的提出,讓國外具有成熟經驗的灣區發展模式納入我國海灣區域發展新戰略。
國家版「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得到廣東省政府和香港當局的重點關注。2016年廣東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開展珠三角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2017年3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海南博鰲和廣東省委副書記、廣州巿委書記任學鋒會面,主要討論兩方面:一個是香港和廣州如何可以一起做好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巿群的規劃工作;第二方面,就是香港和廣州如何可以一起「走出去」,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五個互聯互通。2017年4月19至21日,梁振英率團到訪粵港澳大灣區六個城市,考察當地的城市發展、定位、物流及基建,並與各市領導會面。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港口群、機場群、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願景、自貿試驗區建設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等項目進行開展。通過「灣區經濟」的新一輪發展,輻射、帶動和引領泛珠三角地區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