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新诗与旧诗: 你死我活?和解!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全国版)20170507第A07版 作者:林岗 编辑:卢旖维 发布日期:2017-05-08 阅读量:

日前,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在“文艺名家公开课”讲坛上作主题为“新诗与旧诗”的演讲。值此新文学运动百年、新诗百年之际,回顾新诗的发展历程、与旧诗的关系以及当下价值,颇具启发意义——

旧诗打而不倒,新诗崭露头角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五四先驱揭橥当初新文学的目标是要打倒旧文学,他们心目中的旧文学就是传统文学。无论是胡适、陈独秀,还是周氏兄弟,他们都秉持进化论观念,认为人类历史和文化都是新旧替代,进化无穷。被命名为“旧”的东西一定要打倒,新创生的东西将来一定能替代它们。新文学先驱持有新旧截然对峙的思维,新旧不两立,新文学必然取代旧文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后人非常幸运地看到了历史演变的阶段性结果:就诗歌来说,旧诗打而不倒;如今旧诗非但强劲复苏,而且前景不可限量。

也许有人会说,新诗的一百年历史还短,新诗终究会取代旧诗。可是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过客,关于未来的断言都有待印证。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旧诗衰落的断言。事实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沉寂过一段时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和生活的富裕,旧诗在最近十数年迎来了强劲的复苏。与此同时,新诗的创作亦未少衰。所以,过去一百年的中国现代诗歌史的事实是,旧诗打而不倒,新诗崭露头角,另表一枝。诗的文体发生分蘖,互呈分流演变发展的状态。

我甚至觉得新文学运动时,如果没有胡适的“一意孤行”和“强制实践”,那中国诗坛再过十年或二十年也一定会出现新诗。当然新诗不会以爆炸性的人为“尝试”的方式出场,而是以缓慢的、渐进的方式出场。先有白话翻译西洋诗,后有人模仿写作,渐次产生。因为新诗是建立在白话基础上的,只要语体文被接受为通行书写语文,便没有理由不写新诗。

“舶来诗”既中又西不中不西

那我们会问:新诗到底是什么诗?在我的眼里,新诗首先是白话诗,用通行语体文写作的诗;然后是舶来诗,即向西洋诗模仿学习而产生的诗。新诗其实不是在中国古典诗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在西方西洋诗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我说它是一种“舶来诗”。但这种舶来的东西并不是永远都只有舶来的属性。虽然西风东渐,它不断舶来东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的融合和价值的采纳,它在那些优秀诗人那里会成为中国自己的现代诗。融合得好的,它就是好的现代诗;融合得不好的,就是有生硬西洋诗痕迹的舶来诗。

与文言旧诗相比,白话即通行语体文深刻地塑造了新诗的文体面貌。新诗是以白话作为建筑材料的,白话是新诗大厦的砖瓦栋梁。白话的词汇、语句特征决定了新诗的文体特征。如今分行的白话基本可以概括新诗的文体特征,——当然,这样说有点儿刻薄。新诗如今“句无定字,章无定句,韵可有可无(通常是无)”。新诗的文体只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分行;第二,分节。它的修辞手段基本上是偏向西洋诗的。

然而新诗也是中国的现代诗。因为中国不再是一个古老的中国。经过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国也慢慢和西方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了。我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人的经验在历史长河里发生改变,中国也由原来农耕的、乡村的、传统的中国演变跃迁为工商科技的、都市的、现代的中国。诗人由小舞台跃迁到更大的舞台。如果以前的世界只是本土的中国,那现在的世界就是中西互渗,既中又西;当然也可以说不中不西。总之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西方的思维、观念、价值会融到诗人的人生经验里面,而且这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趋势。

诗无论新旧,好是最高标准

那么旧诗是什么诗呢?我以为旧诗也有三项。旧诗是文言有韵诗;旧诗是感物兴咏诗;旧诗是言志诗。这三项基本可以把旧诗从文体特征、经验处理方式到诗的根本宗旨做一个概括。

可以断言与旧诗这三项要素相伴随的作为诗的语言材料的文言,作为处理人生经验独特方式的感悟兴咏以及写诗根本宗旨的诗以言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衰亡消退。这个相当长到底有多长?在我想象里,三五百年是起码的。

现在断言旧诗的消亡实属不智,更兼愚蠢。如果认为我所言虚妄,请看历史。新文学大家“鲁郭茅巴老曹”为人称道,六人里面,有四人写旧诗,只有巴金和曹禺没有旧诗传世。其他新文学作家如郁达夫、聂绀弩、钱锺书也写旧诗,至少前面两位,他们的旧诗比之于他们的新文学一点都不逊色。这个现象说明,多一种文体就多一种人生经验的寄托方式。合适采用新文体的就采用新文体,合适采用旧文体的就采用旧文体。这有什么不好呢?由此可知,现代中国的诗坛自新文学运动起,过去是今后也必然是旧诗与新诗平分秋色。

中国近世西学东渐,人们皆以为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中西融合。泛而言之虽然有理,但具体观察,未必每一文化形式都会发生融合。所以不可胶柱鼓瑟,以为中西融合就是天下的通义,还是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比如新诗,文体与西洋诗相似,有许多地方可以模仿、借鉴西洋诗。西洋诗宛如大哥,新诗如同小弟,两者也确实呈现融会互通的迹象。但旧诗却做不到,也不应该这样要求旧诗。旧诗的范本远在唐宋之世。如果不能融合,那只有和解。新旧诗要彼此了解,不要相互轻蔑。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达成和解。既然彼此的原理不同,那就车走车路,马走马路,各不妨碍。

其实,诗无论新旧,好是最高的标准。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文学看成是一种修辞的话,我觉得所有修辞原理里的最高原则是由两条仿佛相反的原理组成的。第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任何文学都有修辞的色彩在里面,语言表达没有修辞色彩的不叫文学,文学一定是和修辞连在一起的。第二,“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文辞和修饰不是文学的最高目标,文学的根本在于情感经验的抒发表达,这才是第一位的。诗无论新旧,新诗也好,旧诗也好,满足上述两条对文学的要求就好。随着我们对旧诗和新诗的历史及其构成原理的了解,我相信,新诗和旧诗的文学和解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