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19年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成熟的大学校区,届时将是一幅图书馆摆满书、实验室摆满设备、教室坐满学生的欣欣向荣景象。”近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罗俊一行到光明新区,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进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光明新区进行交流协商时如是表示。
“把能拿出来的所有家当都拿出来,全力支持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这是光明新区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的承诺。对于光明新区来说,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光明带来了创新要素,更为光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机会。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区域发展不仅需要其内生力量的积累,更需要外部要素的驱动。如果说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上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那么科研机构及人员等创新要素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区域发展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以中大深圳校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周边地区资源,调整新区空间格局,以大学为核心,培育光明未来的城市核心区?一份由光明新区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调研课题《以大学为核心培育光明未来城市核心区——地方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综合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打造“大学创造城”的理念,并详细论述了具体路径。
光明新区短板 创新资源和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光明新区正迅速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增长极。
一位新区观察人士指出,光明新区发展的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还需要打造一个多元复合、生机盎然的城市。光明新区在空间上迫切需要一个承载各种发展需求且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去应对创新发展的各种“爆发式”需求。但与原关内地区相比,光明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创新要素集聚不够、创新空间发展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正是光明新区最大的短板。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则给弥补这一短板乃至“弯道超车”带来了重大契机。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深圳光明新区建设占地5000亩的新校区。同年12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下简称“中大深圳校区”)筹建获教育部批准。学校办学规模约为2万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定位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校区;汇聚人才、世界一流创新高地。据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将在今年动工,各相关工作已进入倒计时。
在光明新区建设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一张白纸,缺乏基础。但也因为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美的图画。《报告》指出,在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上,政策所能形成的“引力”往往不如大学建设所能带来的“拉力”更为明显直接。中大深圳校区一方面能直接带来光明新区高素质人口结构的良性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周边创新创业和产学研平台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同时,围绕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光明新区可借机撬动自身空间结构的优化,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创新极核,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辐射力。这将是推动光明新区从传统的超大城市偏远郊区向新兴区域创新服务极核,从旧式的城乡二元混杂格局向现代城市文明形态转变的关键引擎。因此,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发展可有效缓解光明新区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空间、创新服务、创新生态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短板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难得的战略性抓手。
大学城定位 新型大学创造城
随着中大深圳校区建设工作的迅猛推进,光明新区该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机遇?
据了解,国内外大学建设发展的经验表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区域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力,但大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与相关地区城市空间的配置有很大关系。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与周边硅谷的创新空间紧密关联;纽约大学坐落在华尔街附近,形成了“商学”紧密结合模式。而国内有些“大学城”远离城市核心、周边配套差,导致大学与城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与相互协调。
综观成功的大学城类型,两个必要条件是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战略定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大学周边区域;大学采用利于产业结合的空间布局方式,给创业和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
负责调研工作的光明新区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军表示,从光明的发展现状看,虽然行政中心区和已纳入规划的凤凰城中心已初步撑起光明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但光明仍缺乏面向未来、适应创新需求的发展空间。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光明带来了创新要素,更为光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机会。“光明新区不仅仅是要贯彻落实市府决定,配合建设好中大深圳校区,更应该借此整合周边地区资源,调整新区空间格局,重新谋划中大深圳校区选址地区的发展定位,建设既能对接融入区域创新发展轴带,又能凸显提升光明新区自身发展优势特色的以大学城为载体的创新空间。”
《报告》分析指出,光明新区在大学城上的战略思路应该是突破传统大学城的建设模式和发展历程,突破传统的“大学城”建设思路,建立面向创新和创业空间布局,新兴产业培育和紧缺产业链耦合的建设思路,因此要求在建设模式上不再局限于投资主体,在发展上重点定位为新型大学创造城,而不是简单新型大学城,以战略方向布局带动规划和建设。
“光明新区应抛弃传统的‘大学城’的建设思路,以中大深圳校区建设为契机,以大学为核心,培育光明未来的城市核心区。”王军解释,光明新区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来看,都需要增强除教学科研以外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的功能,包括对创新人才的集聚、对创新开放空间的营造、对创新机制的建设等。“换言之,以中大深圳校区为核心的‘大学城’建设,不仅仅是建‘大学’,而更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具有综合创新服务功能的‘城’上。因为只有真正形成‘城’的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大学’在区域创新创业中的引擎作用。”
产学研一体 校区建设和周边开发要密切耦合
大学城是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特殊地方,对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优化人才结构意义重大,先进国家通常借助名校建设、构筑科技优势,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相协调,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城市发展催生了大学城,大学城也促进城市的发展。
如何将中大深圳校区及其周边地区真正从“大学”转化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空间平台?《报告》提出,应当结合创新发展、人群的需求来分析。光明新区应当瞄准人才需求,做出特色,在产业基础和生活成本方面巩固基础,在公共服务和特质服务方面积极做强,发挥既有的制造业基础和高新技术平台优势,逐渐形成较高的生活质量/成本比,吸引年轻化、知识型人才来光明居住、创业;要提升形象,逐渐将绿色低碳和开放创新沉淀为光明自己的发展特色。
《报告》分析了巩固基础、做强服务和提升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巩固基础是当前重点,而产业是基础之根本,围绕中大深圳校区的创新发展最宜与光明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制造业相结合,打造“大学创造城”,突出产学研特色,以学孕创、以创促造、以造兴城、以城哺学,形成光明新区与中大深圳校区互动互补、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
王军告诉笔者,一个大学城的最核心发展战略思路决定于空间组织模式、土地开发模式、平台合作模式和政府高校互动模式,这些模式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十项特质:具有城市属性、城镇规模大小、人口素质高、学生人数占比高、大学社区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文化氛围浓、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共生共容、资源共享,对大学城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影响至深。
传统大学城的空间发展模式包含了空间区位的选择、大学城与周边邻接模式、大学城内部空间布局模式。
《报告》认为,在空间区位上,中大城位于光明新区,虽然远离市中心区,但在深圳市域范围内,毗邻新型城区,具有良好的空间区位和巨大的空间潜力;如需要提升大学城的空间辐射作用和创造创新辐射能力,宜采用透视性校园边界邻接模式,将新城与大学城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大学城内部的空间布局模式更是应与产业布局密切关联,将与城市发展密切的产业邻接。
传统大学城土地获取模式和土地开发主体模式,也是现今光明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指出,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主体的光明大学城虽然已经通过了市一级的战略定位和用地权属变更,但周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光明新区不与大学城内的主体中山大学配合好,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容易形成各自为战,最终在如何开发开放上消耗了土地的资产增值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光明新区与大学城校区密切配合,实现空间发展模式与土地开发模式的密切耦合,既满足了大学的功能需求和产学研布局模式,又能够保证周边土地增值,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提升新城品质。
由于目前光明大学城实行的异地分校模式,《报告》认为,这需要双方有极大的诚意来推动校区建设和校区周边土地开发。需要光明新区完善众创空间的激励制度,充分引导和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快在大学城周边布局创办或联合建立一批创业园、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载体。
新旧中心整合 “大学创造城”不能局限周边地区
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中心迁移后只有与原中心实现联动整合,才能真正发挥中心跃迁的价值——释放存量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发展能级。
“‘大学创造城’应当是赋予光明新区的定位,而非仅是对光明新区东北一隅的发展判断。中大深圳校区的建设当集全区之力予以支持,‘大学创造城’的发展模式应考虑将整个光明新区与其互动发展,而不能局限于校区周边地区。在实际开发建设中,要与光明中心和光明小镇形成良性互动,打造光明新区的创新发展极核,促进光明新区的南北协调分工发展。”王军说。
据了解,中大城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同富裕工业园片区及新羌、圳美片区,南临深圳西湖,北靠森林公园,东邻东莞黄江。
“不论是从要打破传统大学城建设模式的角度,还是从满足新型创新活动的空间及服务需求的角度,中大深圳校区的发展都需要突破光明新区‘十三五’规划中划定的中大城的范围。将中大城与原光明中心整合发展,可以为中大深圳校区和创新活动的发展提供必要而又完整的城市服务支撑。”王军认为,在重点建设光明凤凰城和中大城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原光明中心的提升,赋予光明北部中心新的发展内涵和形态。据了解,光明凤凰城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包括光明高铁门户区、平板显示园片区、新城公园周边片区及红坳片区,是深圳市16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多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他表示,在未来光明新区的发展格局中,北部“中大城+原光明中心”的战略地位将不亚于南部的光明凤凰城。在发展职能上,“中大城+原光明中心”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辐射的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光明凤凰城则是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核心功能区。“在产业分工上,前者偏重发展基于大学和新兴产业空间的众创活动,后者则是新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主要平台。南北双中心结合起来,就能覆盖满足不同创新人群和不同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实现大学、创新、创造和城市的融合发展,这就是‘大学创造城’的概念。”
发展路径
“中大城+原光明中心”和南部凤凰城地区要差异化发展
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报告》建议按照创新人群和创新活动的不同,推动新区北部“中大城+原光明中心”地区和南部光明凤凰城地区差异化发展。
北部地区是未来光明新区知识型、年轻型和创业型人才的集聚地,创新创造活动以草根众创、定制生产的形式为主。《报告》认为其创新空间形态应是网络化、扁平化的,要采取政府积极不干预的政策供给策略,鼓励自发形成低成本、齐配套、开放化、特质化的创新生态环境。发展目的是为新区的创新发展厚殖土壤、改良基因。
南部地区是未来光明创新技术转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平台,创新创造活动以高端智造、批量生产的形式为主。《报告》认为,其创新空间形态应是集群化、层次化的,要强化政府对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发展壮大创新园区平台、引入扶持创新龙头企业等方式提升新区产业发展的价值链层级,形成完善的市场化运作环境和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目的是为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的价值转化平台,为“大学创造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证。
此外,《报告》还提出,要以校城融合的思路加强中大校区与原光明中心的联系,推动“光明中大创造城”的建设,利用高等级公共交通联接、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方式,将中大校区及其周边地区与原光明中心整合成“光明中大创造城”,形成以中大、武大等大学为中心的开放型众创空间,发展新型定制式制造业,成为引领光明新型创新创造的中心。
对于“大学创造城”该如何落地,《报告》亦给出了具体建议。如在交通方面,《报告》建议充分发挥公常路、凤新路等主要道路的联系作用,增设大站停靠模式的快速穿梭巴士,加强中大深圳校区与光明中心、凤凰城、主要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联系,争取公交系统与校区同步投入使用。研究规划中大深圳校区到原光明中心的有轨电车。
当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周边城市环境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报告》建议对于邻近中大深圳校区的旧村、旧工业区,尽量避免大拆大建,以保持低成本创新发展环境。参考桂庙村、天安数码城等的发展模式,尽量打破校区、园区、村庄之间的隔离,鼓励以自主更新方式发展特色餐饮、第三空间、生产性服务等多元化功能。
原文链接: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5/09/content_7636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