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淞庆(1913—1983),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人,教授,数学家。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科学技术,诸如电磁流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等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美国科学家的大力介绍和推动下,稳定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而中国,则在科学家许淞庆、秦元勋、张学铭等的大力提倡下,形成一支可观的研究队伍。
在这一过程中,东莞人许淞庆发挥了重要作用。许淞庆(1913—1983),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人,教授,数学家。曾担任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党委第二、三、四届委员,学校副教务长兼科研处处长,中共广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39年,他从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他在常微积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教学和教研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常微积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的专家。
1 执着:科学救国,立志为科学献身许淞庆生于石龙镇,父亲许若屏继承祖业,经营锅店。1932年秋考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当时高中分甲、乙两部,乙部偏重数理化,是为学生准备升入大学理工科创造条件的。许淞庆的国文基础虽不差,但他目睹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状况,又受“科学救国”呼声的鼓舞,立下为科学献身的决心,进入了高中乙部学习,毕业时更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免试直升大学。
1935年8月,许淞庆进入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学习。他逐渐认识到“数学是科学之母”,在中国科学萌芽的时代,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学科。当时中山大学数学系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他决定跟随刘俊贤、胡金昌等名师的步伐,“走纯粹理论科学的路”。数学系的功课繁重,许淞庆常常学习到深夜,用刻苦勤奋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期间不得不提到一位先生——胡金昌。胡金昌被中山大学聘为理学院数学天文系教授,并从此一直在数学天文系、数学系、数学力学系任教终身,为该系及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胡金昌是许淞庆的老师,教授微分几何、投射几何、微分方程式、实用微积分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许淞庆与胡金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2 执教:为人师表,开启五十载育才路1942年,中山大学工学院数学教师紧缺,许淞庆便从理学院调到工学院担任数学专任讲师。1945年,他被提升为副教授。当时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的微分方程和土木工程系的最小二乘方等课程均由许淞庆担任教学。此外,他还独立开设过工程数学、高等微积分、向量及张量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工学院课程。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整个工学院二年级微分方程一科五个班全由他一人教授。他备课充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获得广大同学的好评和欢迎。
许淞庆在教学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把纯粹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工具去深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既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又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他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分别在1944和1946年用英文写成《工程数学》和《微分方程讲义》两本教材,供教学参考之用。这是我国较早的有自己特色的数学教科书之一。
1947年初,广州数学界为促进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在中山大学成立“南中国数学会”,创刊《数学教育》杂志。许淞庆是“南中国数学会”第一期最早的会员,并分别在《数学教育》第一、二期(1947)发表了《同权函数之一定理及其应用》和《论圆形排列》两篇论文,积极推动开展数学的学术研究。
3 执锐:攻坚克难,开拓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建国后,许淞庆一直在中山大学数学讲坛上执教,任教过多门基础课,而更擅长的是工程数学和微分方程。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他从国外进修两年回国后,以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作为主攻方向,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成为我国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稳定性理论是微分方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研究运动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是运动稳定性理论的奠基者。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许淞庆在国外进修学习期间刻苦钻研,虚心学习。通过努力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得到名家的指导和影响,他深深了解到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定性理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都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许淞庆学成回国后,决心开拓在中山大学当时仍然是空白的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领域。他潜心论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繁忙的领导工作占去了他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他就夜以继日地埋头于书房里,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60到1964年,他在《数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及《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上单独或合作发表了六篇论文,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常微分方程组在临界情形的稳定性判别问题。他编写了专着《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该书于1962年出版后,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采用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直到20多年后的1984年,该书还第5次重印发行,成为在我国教育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一部着作。他还积极向国内推荐、翻译、介绍国外的重要论着,翻译了一本美国的数学名着《微分方程几何理论》。他所编写的《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讲义,成为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常微分方程专门组和研究生的主要教材。此外,他还主持指导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常微分方程》。
4 执牛耳:言传身教,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许淞庆科研成果迭出,但他深知重大科研课题不可能靠一人完成,在数学系领导岗位上,他非常重视数学科研队伍人才的培养工作。
他和胡金昌教授一道,培养了中山大学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方向上最早的一批6名研究生(1961-1966)。日后,这批研究生都成为了这一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至1963年5月,他和胡金昌教授共写了8篇论文,有7篇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和《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他们指导的3名助教,都独立开出专门组课或基础课。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又亲自为全国各地来中大进修的教师讲课,主持讨论班。1962年他邀请华罗庚教授来中山大学讲学,同时把青年教师林伟、吴滋潜推荐到华罗庚处学习。这二人后来均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是许淞庆在讲坛上几十年耕耘的真实写照。许淞庆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严格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熏陶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数学工作者。如今全国常微分方程方面的许多学者,都忘不了许淞庆当年的谆谆教导。
正是许淞庆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常微分方程理论这个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才使中山大学常微分方程组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我国稳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
许淞庆担任中山大学数学系领导期间,还亲自开展数学的应用研究。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离式地下球壳结构计算》,用微分方程方法科学地解决了结构计算的理论问题,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全国各地地下油库等工程设计中广泛推广应用。
5 执念:典范音容在,师表励后人许淞庆为人忠厚,宽宏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一生清廉俭朴,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但在同志有困难时却乐于雪中送炭,解囊相助。一次,一位年轻教师的家乡受灾,他得知后便悄悄给其在家乡的老父亲寄去一笔救灾款。着书写作所得的稿酬,每次他都只是要极少的一点,大部分用来交党费和分给参与工作的同志。
许淞庆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不遗余力,终于积劳成疾。但他多年来带病坚持工作,直至垂危之际,仍不忘数学力学系的发展,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淞庆逝世后,他的学生发来一封唁电:“育才为己任,奋斗五十春。典范音容在,师表励后人。”张杏源,于1960—1965年在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就读本科,他回忆道:“那个年代,中山大学数学系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名师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姜立夫虽已退休,但依然是数学泰斗。胡金昌在数学界很有名,业务非常精通,他研究的微分方程处于全国的前列。系主任是刘俊贤,留法归来,复变函数是他的专长,要求学生很严格。郑曾同是在概率统计中比较有研究,且年纪较为年轻。还有许淞庆,讲课最好,生动又易懂,任教张校友的微分方程。这几位教授组成了数学系的教学队伍,名震广东。”在这么优秀的数学教师队伍中,张杏源最尊敬的是许淞庆老师。他至今记得,许老师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们做学问固然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做人就要‘不以己长量人短,不在人后论短长。’”不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是要虚心看到别人的长处,不在别人的背后说是非,有意见可以当面讨论,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人应有的品质。许淞庆老师的这句教诲,对于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都值得深思。
6 执家:勤奋、报国、助人、思危许淞庆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这在对儿女的严格教导上可见一斑。
许光明,是航空航天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回忆说,父亲许淞庆,对他的影响已铸成了一种品格,可归纳为8个字:勤奋、报国、助人、思危。
许光明1957年从东莞中学毕业时,父亲不让他“子承父业”——父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喜欢数学,可以学航空。”就这一席话,他听从父亲许淞庆“有过不能无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诲,报考了西安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从此与飞机、导弹、飞艇、航天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光明是我国模型自由飞试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艘遥控热汽艇总设计师之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西南工学院教授、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教授,荣获国防科工委与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等数十项荣誉。
许光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一生崇拜两个人,一个是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另一个就是自己的父亲许淞庆。他说,父亲是他一生都要攀登的高峰。他一直有个愿望,期望有一天能够与父亲以两位科学家的身份平等坐在一起,谈谈数学,谈谈航空航天。一开始,他自觉不配,后来他努力地工作,又不曾有与父亲面对面的机会,而当这个机会终于来临时,父亲许淞庆却永远地离去了,留下的是父亲的谆谆教导,让许家人牢记。
原文连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4/21/content_7633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