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4月23日,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南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中山大学联合举办了“姓氏文化与非遗保护论坛”。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编剧陈中秋,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杜绍勤,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明敬,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南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细妹,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等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韶关南雄,当地流传着一种名为“姓氏节”的独特古老习俗:不少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将敬祖睦族、文化教育、情谊交流、慈善公益等功能融于一体,几百年来盛行不衰。过姓氏节的习俗,尤以乌迳为中心的孔江、界址、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最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南雄当地过姓氏节的人口约有13万之多,占当地总人口的1/4,由此可见这一民俗的影响范围之广。
有趣的是,南雄姓氏节并不是单一的节日。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庆祝节日的日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荣金介绍,这些姓氏节的来源也不尽相同:有以老祖宗开基的时间为姓氏节,有以家族名人的生日为姓氏节,还有以本家族重要事件的纪念日为姓氏节。“无论如何,姓氏节都为这些家族的历史发展留下了生动的印记。”他补充道。
如今,“南雄姓氏节”已成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姓氏节如何与非遗保护结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陈中秋表示,姓氏文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尽管并非所有人都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但一说起自己的姓氏,就会想到我们的老祖宗。“姓氏节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载体。希望通过姓氏节的当代传承,能使之发挥出更积极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南雄市把“姓氏文化名都”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来实施。从2014年开始,南雄每年举办一届“姓氏文化旅游节”,以此提升当地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有非遗专家提醒,应注意避免将非遗项目“南雄姓氏节”与“姓氏文化旅游节”混淆。“民俗项目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群众意愿,而不是代替群众随便‘打造’一个出来。比方说,家家户户选择在不同时间过节,这正是南雄姓氏节的特色。我们就不能为了促进旅游,将姓氏节统一成同一天。”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蒋明智说。
原文链接: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4/26/content_7634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