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选堂文翰——饶宗颐学术艺术着作展”广州举行:“超级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7-04-19第20版 作者:卜松竹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4-19 阅读量:

一个人取得很大成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天赋?是家学?是勤奋?还是机缘?关于这个问题,在今天,争论似乎越来越激烈。

日前,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走进选堂、走进传统、走向未来”读书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举出个标杆人物——饶宗颐,来说明这个问题。

他们说,饶宗颐是把以上几点完美结合起来的人。

他们说,饶宗颐没有什么学历,但不妨碍他学贯中西,精通诗、书、画、乐,国内外荣誉无数。

他们说,他的成就,一般人学不来。但是他的精神,可以学。

人物简介: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

向大师学习 把眼光盯住高手

4月16日,在广州图书馆九楼人文馆,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主办的 “选堂文翰——饶宗颐学术艺术着作展”正在进行中。展厅面积不大,十来个半人高的玻璃展柜中,满满当当都是有着“饶宗颐”几个字的出版物。中文、韩文、日文、英文、法文……各种版本、各种语言。四壁陈列着他的书法、绘画作品。

“现今的中国学术界都说饶宗颐教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说他‘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馆长邓伟雄指出,他的学术研究遍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各方面,在每一个范畴中,他都有自己的创见,为中国各个学术范畴开创了不少新的蹊径。他已经出版的各方面着作超过一百种,艺术及展览图录也有近百种之多。这些着作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今年饶宗颐教授整整一百岁了。他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治学领域涉及上古史、考古学、史学、中外关系史、古文字学、甲骨学、简帛学、悉昙学、经术、礼乐、宗教学、敦煌学、楚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词学、艺术等,广度、深度令人叹为观止。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教授、饶宗颐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伟武说他“不可复制,空前绝后”。陈伟武说,饶先生年轻时眼界就很高,而且他确实有才气,有底气,所以他论战的对象,都是像王国维、陈寅恪、钱穆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比如他在《楚辞地理考》里提出的与钱穆不同的意见,又比如他在音韵学方面与陈寅恪的不同观点等。这也给有心向学者一点启发:格局大一点,不妨把眼光盯住高手。

陈伟武说,饶先生是特别纯粹的一个人,他不怎么碰钱,夫人管钱又很严,每次出门只给他200港币,这也是他能心无旁骛地治学的一个因素。

兜兜转转 绕不过“缘分”二字

暨南大学教授、当代语言学家詹伯慧是有“岭南词宗”之誉的著名词学家詹安泰之子。詹安泰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于广东高师(中山大学前身)毕业后,就回到潮州,进入韩山师范执教,平日赋诗作墨,跟饶家父子时有酬唱。他说:“那时的饶宗颐先生,是我家的常客”。之后虽然生活各有坎坷,但詹伯慧与饶宗颐先生多年来保持了密切的交往。饶宗颐并促成了詹安泰遗作《鹪鹩巢诗》和《无庵词》的刊行。

詹伯慧说,饶宗颐并没有什么高学历、高学位,他是靠着书香门第,自幼饱读家中藏书而自学成才的。父亲饶锷,是潮籍著名学者,家中著名藏书楼号称“天啸楼”,收藏典籍十万卷。少年时期的饶宗颐,生活在书香弥漫的家庭环境,跟着父亲终日埋头于浩瀚的卷轴之中,饱览群书,浸淫诗文。加上他自小聪颖过人,“凡诗、词、书、画,以至琴艺古乐,莫不一试即通,‘神童’之誉,由是而生”。而且他极为勤奋,18岁应聘到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史志。他埋头钻研,完成了名作《潮州艺文志》,“至此,不到二十岁的宗颐先生,已是尽人皆知的潮州才子”。

詹安泰比饶宗颐大15岁,饶宗颐比詹伯慧大15岁。两家人交谊数十年,似乎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詹伯慧说,虽然常被人误会,其实饶宗颐并不是他父亲的学生。但饶宗颐第一次登台授课,的确出自父亲的推荐。当时父亲因为生病,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校长要他找位代课教师,父亲就推荐了饶宗颐。当时很多老师质疑或担心:这样一个年轻人,到底行不行?而饶宗颐先生不负所托,出色地承担了父亲所授的课程,并深得学生的欢迎,一鸣惊人。

后来,詹安泰被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康以名士身份,聘到中大接替岭南词学名家陈洵讲授诗词学。他在接到聘书,将前往因抗日战争内迁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任教时,对饶宗颐说,希望也能推荐他来中山大学。

当时广州已经沦陷,须绕道入滇。詹夫人怀抱不到两岁的女儿,不便跟随前往,得知饶宗颐先生有意应詹安泰之邀,便和他相约同行。到香港时,饶宗颐身体不适,停留休养,没有继续入滇。1948年,他在香港定居下来。

詹伯慧说,每每想起过去这些事,常涌出的感触就是“缘分”二字。

转益多师 自成一家的艺术天才

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顾问洪楚平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任职时,曾策划了大型饶宗颐书画艺术展,引起很大反响。他说自己是饶宗颐的深度“发烧友”,几乎每年都要出一本他的艺术作品集,现在家中处处都是“饶宗颐”,有他的书,有他的墨宝,还有研究他的着作。他与饶宗颐先生交往近30年,深感他是一位把书画艺术与中国最传统的文脉打通了的人物。他总是强调,我们文化的根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洪楚平说,只有走进传统,才能走向现代。用书画艺术来推动学术的进步,是很有价值的一种尝试。

很多人对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地位或有耳闻,但对他的艺术造诣则并无所知。他在艺术创作上一向主张“天人互益”,突破之举不少。他融会了敦煌壁画的结构及敦煌白描画稿的线条,开创出苍劲而奔放的敦煌形式绘画,95岁高龄时又探求一种糅合了泼墨、泼彩及重笔勾皴的大写意画法。他自幼临习各体书,不仅对碑帖下过功夫,对文物、器具、出土文物上的字体也十分留意,“转益多师,自成一家”,且并未为前人藩篱所囿,在其书作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家的影子。他的艺术,来自于他过人的领悟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堪称珍宝。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