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广州还缺什么?棋该怎么下?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全国版) A06 2017-03-31 作者:曾璇 编辑:彭楚裔 发布日期:2017-03-31 阅读量:

广州“筑巢引凤”,央企加速布局,一幅共赢的画面正在南中国徐徐铺展。

有学者评价,央企南下筑巢羊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和央企都将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此为天时;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广州更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此为地利;多家央企都希望乘借东风,将业务辐射至全世界,广州也正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大家都铆足了劲向前奔,此为人和。

现实世界,是央企南下投资热火朝天;虚拟空间,却不乏对广州发展的冷思考——网友们从不遮掩对这座城市的期盼:“老大哥”,你的步子能不能再快点?

老大哥, 期待新辉煌!

如果我们把时光的维度拉长到100年,放眼珠三角,其他几个城市和广州相比,都是小渔村;如果把这个维度缩短到五年,中国内地有12座城市跨进了GDP“万亿”元的“俱乐部”,粤港澳大湾区“群星”熠熠,最亮眼的那几颗,风头并不逊于广州这座闪耀了20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6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结果广州仅排在第17位。

广州还缺什么?重要中心城市的棋该怎么下?一些央企在广州总部的“一把手”也纷纷为广州建言。

央企:广州步子要更快一点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珂平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就明确提出,广州要加快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意识。他说,目前一些内地城市的新区建设,都是基础设施先行,再招商引资,快速建设、重点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很短时间就发展起来了;反观广州,好像规划决策和建设的速度有点跟不上。

对此,中交华南总部负责人、中交城投公司董事长刘成云也有同感。他表示,在有关项目商洽过程中,或多或少感觉到,政府有些部门、有关人员对某些方面过于疑虑,“敢于人先、勇于作为的气魄不够”。他说,政府开放的程度需要提高,只需要做好顶级设计,定标准和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吸引优秀的企业,“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央企的高端专业人才和国际视野,“既给广州带来更多好处,对央企而言也是转型升级的机会”。

此外,这些央企在广东的“掌门人”也提出很多细致的建议,包括要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设法降低青年人才进入广州的生活门槛,为各类人才入户提供方便,为高端人才的子女提供学位等等。

学者:练好内功更重要

经济学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广州已经到了总部经济聚集化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广州与其他大城市一样,高于周边地区的地价使企业将用地多、单位面积收益偏低的生产制造环节迁出去;另一方面科技与商业信息密度增加、交通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商务服务发展以及创新资源聚集等,企业会把总部、金融财务、研发以及营销等活动迁入大城市,这是企业根据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做出的选择。广州作为总部经济、商务服务和研发中心就是大量企业进行这种空间配置的反映。

王珺说,除了通过行政力量或者给予各种政策优惠吸引大企业,广州更需要做的是“练好内功”。把注意力放在建设枢纽性结点上,引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放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努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放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上。

他认为,广州是一个商贸见长的多样化城市,不必追求和其他几个一线城市一样。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新技术和原有的产业基础结合。比起国内其他几个一线城市,广州背后连通的是珠三角广袤的制造业腹地,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商贸市场,加上制造业本身的良好基础,一旦能借助互联网新技术连接整个产业链,把创新与贸易和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广州有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呢!按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算,广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教授则说,几年前,广州绝无掉出一线之忧,“不是广州落后了,而是其他城市进步太快”。林江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式,帮了兄弟城市很大的忙。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不像深圳那样是特区、计划单列市,要吸引企业,在财税方面未必有太多腾挪空间。林江认为,央企南下建总部,是广州的总部经济进步的一个表现。未来广州的机会一是要补齐金融的短板,二要做强区域发展,依托港澳,成为大湾区的亮点。

怎么用好央企这些“巨无霸”?

林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央企入穗”的利弊,他认为央企带来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挤占社会资源,产生效益不高的疑虑。比如说,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央企才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从避险的角度,金融资源会更愿意进入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央企。例如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相比国企和民企,银行肯定更愿意贷款给国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贷款有可能就更难了,这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是有影响的。

另外,央企有不少是垄断企业,一方面它有虹吸效应,这是好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引入央企的同时,也要特别考虑央企对本地民企的拉动,“有钱一起赚”,这样对于地方而言才是最有利的。

悄然布局三大战略枢纽

在网络的喧嚣声中,广州埋头苦干,悄然布局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这三大战略枢纽不仅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对世界500强企业都起到了“磁场效应”。刚刚结束的2017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五区共签下2000亿元大单;除了央企,外资企业也纷纷看好广州。2016年上半年到现在,广州吸引外资合同约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据广东省商务厅最新统计,广州市2017年1月至2月,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66家,同比增长约63%。投资与消费,是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的风向标,有信心才敢投资,有实力才能消费。2016年广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增速超京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增速为四大一线城市之首。同时,空港、海港、铁路港、信息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201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75万标箱,分别位居全球第6、第7位;金融业增加值翻一番;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全国第一。

过去五年,广州GDP年均增长9.4%,总部企业增加100家,第三产业占比65%;而未来五年,广州GDP很可能将进入3万亿“俱乐部”,放眼世界,这样的城市也屈指可数。有专家指出: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4.5%左右,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想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深影响力,仅靠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单打独斗并不现实。只有龙头城市带动的城市群,才能加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砝码。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列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规划。广州,作为珠江出海口的“明珠”,又将如何擦亮自己,点亮“湾区”?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